這種魚生活在南極海域,看上去,這種魚的樣子與其他魚沒有什麼不同,隻是在它呼吸的時候,能夠看到它的鰓部全是白色的。對這種魚不了解的人,一定認為這是一種病態。其實不是,因為這種魚的血液裏沒有血紅素,幾乎沒有紅細胞,所以它的血液是無色透明的。人們稱這種魚為帶齶魚,帶齶魚的體長可達60厘米,重達2千克。
血液之所以是紅色的,是因為血液裏含有血紅素的緣故。血紅素在動物體內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為氧氣在水和血液中的溶解度是有限的。而血紅素可使血液攝取和輸送氧氣的能力提高,從而滿足動物活動時對氧氣的需要。所以,血紅素或血紅蛋白又被稱作呼吸色素。由此人們想到,帶齶魚的血液中沒有血紅素,它是怎樣攝取氧氣,又是怎樣把氧氣輸送到身體的各部位去的呢?
帶齶魚為了適應自身的特點,在呼吸方麵進行了一定的調整。科學家們發現,它的代謝能力很低,在安靜的時候,它的耗氧量隻是其他魚類的1/3或1/2,這就大大減少了血液在攝氧和運送氧上的負擔。另外,它的鰓攝取氧的能力很強,為了滿足運動時能夠不停地從水中吸取氧氣的需要,其攝氧量可提高到安靜時的三四倍。此外,它的皮膚也具有很強的攝氧能力。據計算,在某種情況下,其皮膚係統的攝氧量是安靜時的30%~40%,大大超過其他魚類。
它的循環係統也很有特點。它的血液量很大,按體積計算,可占身體的8%~9%,是其他魚類的2.4倍。各組織間的血管十分發達,血流量大,溶解於其中的氧氣自然就多。它還有一個很大的心髒,是一般紅血魚的3倍,能高效率地輸送大量血液。再加上血紅細胞不多,黏性較低,血管又很粗,所以血流阻力小,一直保持著較低的血壓。在含氧量低的水域裏,其心髒的輸出量就大,而在氧氣多的水域裏,其輸出量就小。因此,它可以生活在不同的水域裏。
對帶齶魚進行研究之後,人們仍有許多不解的地方:為什麼在那麼多的魚裏麵,隻有這種魚的血液是無色透明的?它的這種特點是怎麼形成的?它還有沒有其他的攝氧方式?
鯨魚集體自殺之謎
鯨魚,這個動物世界中的巨無霸,給人們留下許多謎,其中之一就是集體自殺。自1913年以來,有案可查的鯨魚自殺的總數已超過萬條。下麵就是一些規模比較大的鯨魚自殺的記載:1946年10月,835條虎鯨衝上了阿根廷馬德普拉塔城海濱浴場,全部死亡;1970年,150多條逆戟鯨衝上美國佛羅裏達州皮爾斯堡的沙灘,從此再也沒有返回大海;1979年7月的一天,加拿大歐斯海灣的沙灘上,躺著130多條鯨魚的屍體;1980年6月,58條巨頭鯨,死在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北部海岸西爾·羅克斯附近的特雷切裏海灘上……
為了阻止這些鯨魚自殺,人們想盡了一切辦法:駕著漁船,開足水龍頭,想阻擋它們衝上海灘;或者用繩索、駁船等把它們拖回大海……可這一切努力都等於零,水龍頭阻擋不了它們衝上沙灘,拖回深水裏的又遊了回來,重新衝上沙灘。人們隻能眼巴巴地看著它們死去。
鯨魚集體自殺這種現象,成了海洋學家們研究的重要課題。對其死因,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認為,鯨魚的遷徙,是憑借地球磁場來決定的,它們在遷徙過程中,似乎是循著磁力低的地方走而盡力避開磁力高的地方。有人曾把在美國東海岸發生的212起鯨魚自殺所在地的地圖,與美國地質調查局繪製的該地區磁力地形圖進行比較,發現鯨魚集體自殺的地方往往是磁力較低或極低的地方。這些鯨魚可能是順著這些磁力低的方向往前走時,擱淺在海灘上,至死不回頭。
有人研究了133起鯨魚自殺事件後,發現其現場大多在低海岸、水下沙灘和淤泥衝積地,自殺時間多是在暴風雨之後。據此分析,鯨魚擁有精確的回聲測位器官,憑借這種器官進行遷徙,一般不會發生問題。隻有在淺灘,聲波被散射或衰減,妨礙了對回聲的接收,使導航發生困難,尤其是暴風雨後,造成海底泥沙泛起,使聲波的接收更加困難,從而使鯨魚陷入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