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戒日王的實力擺在那裏,鳩摩羅王當然也不能貿然翻臉;同時,戒日王剛剛結束了一場征戰,軍隊亟待休整,如果真的為了玄奘開戰,並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盡管兩人嘴上氣勢洶洶,卻並未真正打算開戰。於是,鳩摩羅王調集兩萬象軍,逆恒河而上,護送玄奘去見戒日王。
動用兩萬大軍為一位僧人護駕,可謂空前絕後,聞所未聞。玄奘在印度所受禮遇之高,由此可見一斑。
這個鳩摩羅王,常常像孩子一樣天真可愛。戒日王的駐地在恒河南岸,他卻命令大軍在恒河北岸紮營,將玄奘安置在軍營正中預設的行宮,然後他自己渡河前去見戒日王。戒日王知道他是出自對玄奘的敬愛,所以才出言不遜,就不再加以為難。戒日王隻是問玄奘眼下在哪裏,鳩摩羅王回答在行宮中。戒日王又問:“為何沒有一同前來?”
鳩摩羅王反問:“既然大王您如此崇信佛法,又怎麼可以讓玄奘法師渡河涉險前來拜見您呢?”
戒日王在自己的額頭拍了一巴掌,說道:“哦,對,是我錯了。你先回去,明天我親自前去禮請。”
鳩摩羅王回到行宮,向玄奘通告了他見戒日王的經過,並且預測說:“戒日王雖然說的是明天過河來,但我猜想他一定急不可耐,恨不得馬上見到您。所以,他可能今天晚上就會來。如果他來了,您不必出去迎接。”果然,初夜時分,哨騎前來報告,說是河中出現成千上萬的火炬,同時傳來響亮的步鼓聲。步鼓,是戒日王專用的信號標誌。他出行時,一定有幾百名金鼓手隨從,他走一步就敲一下,稱為節步鼓。全印度隻有戒日王才能這樣,其他國王不能仿效。因此,可以確定是戒日王連夜而來,鳩摩羅王立刻率領人到河邊去恭候迎接。身材魁梧、麵如明月、滿身珠寶的戒日王,在鳩摩羅王的陪同下來到行宮。戒日王見到玄奘儀表堂堂,頓生敬仰之心,他在玄奘座前傾金山、倒玉柱,俯下萬尊之軀,行頭麵接足禮——在印度,唯有弟子對師父、晚輩對長者,才行這最尊貴的禮節。他散花、頌偈讚歎玄奘之後,才問道:“法師從中國來,弟子聽說貴國有部《秦王破陣樂》,不知秦王是何人?有何豐功偉績,以至要如此稱揚他?”《秦王破陣樂》是一部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歌舞劇,主要歌頌了秦王李世民的英勇戰績,是在《破陣樂》(①隋末流行的一種軍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正月初三,為慶祝李世民登基,宮廷樂工在皇帝春節宴請文武百官之時,正式演奏了《秦王破陣樂》。從此,這首樂曲成為唐朝最流行的一部大曲,它雄壯激昂的旋律、恢宏磅礴的氣勢,象征了大唐帝國蒸蒸日上的國力和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玄奘能在萬裏之外的印度,聽當地最傑出的國王以羨慕的口吻說起《秦王破陣樂》,自然是心潮澎湃,倍感自豪。於是,他理所當然地成為大唐的民間外交家:“此歌者,讚美我國賢君之高德也。”
玄奘故意停頓了片刻,才侃侃而談:“我的祖國對於那些懷聖賢之德,能除暴安良,救民於水火之中的人,就歌而詠之。上至國家的宗廟之樂,下到黎民百姓的口頭小曲,都為古今的聖賢歌功頌德。秦王就是當今大唐的天子。他在未當皇帝之前,被封為秦王。當時,中國正處在戰亂時期,百姓流離失所,屍橫遍野。秦王以帝子之親,應天策之命,英勇善戰,統帥大軍征戰四方,平靖兵匪,肅清海內,將人民從兵燹之中拯救了出來。人民感念他的恩德,就譜寫了這支樂曲頌揚他。”
戒日王聽了玄奘的話,讚歎道:“這樣的人,是上天派來為人民當家做主的。我當麵東朝之。”
正是因了玄奘的努力,使得戒日王對大唐帝國充滿了由衷讚美和無限神往。他很快就派出使節訪問大唐,並於第二年抵達長安。其後,印度與唐朝友好往來,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的確,在玄奘離國出行的十九年裏,他把中國人聰慧善良、品德高尚的美名傳播四方,而且把大唐國家的德威遠播四方。因為,在外國人的眼裏,玄奘就是大唐!
之後,戒日王告辭回宮,準備第二天正式迎接玄奘。
翌日一早,鳩摩羅王陪同玄奘渡河,去見戒日王。當他們走近行宮時,戒日王已經率領近臣、法師等二十多人站在宮外等候。他們將玄奘迎進行宮就座,再次奏樂、散花,以珍饈齋供。
禮畢,戒日王問:“弟子聽說您著有《製惡見論》,帶來了嗎?”
玄奘將論著呈上。戒日王讓一位侍從當眾誦讀。聽完後,他高興得手舞足蹈,扭頭對在座的小乘法師們說:“太陽照耀,螢火蟲和燭火就失去光亮;天雷震蕩,就聽不見鼓鑼與錘鏨的聲響。現在,你們各位所信奉的小乘之宗,一一被大唐高僧破斥了。請問,你們哪一位能夠站出來,用自己的教義與他當場辯論呢?”
在座的各位小乘法師麵麵相覷,沒有一個人敢當場反駁玄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