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經過了去年的大病,氣力不複如前,每每感到力不從心。而且他住在洛陽皇宮,各種世俗的雜事甚多,每日的譯經工作頻頻被打斷。由是,他遂生厭離京洛、入山修禪之心。顯慶二年(公元657年?九月二十日,玄奘上表,請求歸隱少林寺。他在表中自述,自己年事已高且多病衰弱,不願意再冒受皇恩。希望能畢命山林,成就禪觀,以報國恩。同時,在禪修之餘繼續翻譯佛經。
玄奘的上表措辭婉轉,態度懇切,讀之令人心動。高宗皇帝讀後,第二天親筆回複,信中雖多用褒獎之詞,但最後筆鋒一轉,十分堅決地拒絕了他的要求。
入山之誌既不得酬,無可奈何的玄奘不得不強撐老弱之軀,在積翠宮繼續譯經。因住在皇宮,俗事繁雜,能帶進來的助手又少,佛經翻譯的進度很不理想。玄奘著急,隻能大幅度壓縮自己的睡眠與休息時間。可是,欲速不達,他因勞累過度,又一次積氣成疾。玄奘自忖,這次病重如油盡燈枯,斷無生機。他怕驚動皇上,悄悄離開積翠宮,到皇宮外的一座寺院等死。
佛菩薩保佑,再加上弟子們延醫診治,他再次活了過來。病情好轉之後,玄奘休養幾日,回積翠宮繼續譯經。
顯慶三年(公元658年?正月,玄奘隨駕自東都返回西京。七月,奉敕入住西明寺。
之後,大唐宮廷鬥爭達到了白熱化。玄奘一個世外之人,十分厭惡充斥著陰謀的政治,早就想逃離京城。可是,不管是唐高宗,還是武則天,都想利用他在民間的崇高威望來為自己增色,所以遲遲不肯放他歸山。現在玄奘在西明寺,每日前來拜訪者絡繹不絕。他還需要協助朝廷處理外交事務,與史官們編纂《西域圖誌》。糾纏不清的俗務,翻譯佛經的迫切,讓分身無術的玄奘隻能盡力擠榨自己的精力與體力,於是再次勞累成疾。
玄奘早已看破了生老病死,所以疾病的痛苦與死亡的威脅都不能讓他動心,但是,譯經的大願未了,讓他不能不為之揪心。於是玄奘再次申請離開長安。這次,高宗終於批準他離開京師,前往玉華寺譯經。玉華寺,就是原來的玉華宮。
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十月,玄奘像掙脫樊籠的大鵬,與譯經場的成員離開紛紛擾擾的京城,來到了玉華寺,入住肅成院。譯經的場所,則設在了玉華殿。
說來也巧,玉華寺所在的大川,在唐代稱為鳳凰穀。玄奘出生的地方叫鳳凰穀,而今所在的地方也叫鳳凰穀,這究竟是機緣巧合、妙趣天成,還是冥冥之中有著某種預示?
從某種程度上說,玄奘是為了專心翻譯《大般若經》才來到玉華寺。從顯慶五年(公元660年?至臨終,玄奘的譯經工作就是以翻譯《大般若經》為中心的。
《大般若經》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是佛教大乘空宗的主要經典,卷帙浩瀚,梵本共二十萬頌(640萬字?。當玄奘應弟子們的請求,著手翻譯《大般若經》時,已年屆花甲。多年的操勞,消耗了他大量的精力,身體已相當衰弱了。但他考慮到翻出此經,可以使瑜伽行派學說從理論上溯源到般若,能調和、會通大乘空、有二宗的分歧,故而毅然決定動手進行這項浩大的翻譯工程。
玄奘從印度帶回了三種《大般若經》梵文版本,為了力求精確無誤,他們每翻譯一句話,都要對照三個版本,進度很慢。再加上這部經的篇幅太大,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大功告成。弟子們看到玄奘年邁體弱,生怕他過分勞累,建議刪略一部分內容。因中國人尚簡捷,所以許多經論在無傷主旨的情況下,於翻譯過程中有刪繁就簡的情況。玄奘順從了大家的意願,除繁去重,翻譯進度大大加快。
……不知怎麼回事,玄奘暈暈乎乎,被一股陰風吹了起來,飄飄蕩蕩地來到了雪山叢中,被扔在了萬仞之高的雪峰之上。雪峰頂上寒風勁吹,冰涼的雪糝打在臉上,像刀割一樣。漫天的寒氣化作一條條冰蛇,從腳底、從脖領、從身體的四麵八方鑽入他的骨縫,齧咬他的神經。可是,他一動也不敢動,因為雪山之巔僅容得下他雙腳站立,四周都是刀削一般的懸崖峭壁,稍稍走神,就會墜入萬丈深淵!嚴寒刺骨,風雪狂虐,玄奘被凍得瑟瑟直抖。而麵前深不可測的崖壑,更讓他膽戰心驚!他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什麼叫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忽然,一陣強勁的寒風從背後刮來,他站立不穩,腳下一滑,跌下山崖……
玄奘驚叫一聲,從睡夢中醒來,渾身早已被冷汗浸濕了。此後連續幾個晚上,他總是噩夢連連:或墜入雪坑,掙紮不出;或深陷險境,孤獨無助;或被猛虎追逐,不能脫身……他常常被恐怖的夢境嚇醒,汗流浹背,驚魂落魄。
玄奘是一個畢生追求至真至善的人,由於近幾日的翻譯沒有完全忠於原著,所以在他內心深處留下了不安的陰影,造成夜間噩夢不斷。他認真思考之後,說服弟子們,回複廣譯不刪略的方法,一字不漏地翻出全本。果然,當晚玄奘就夢見諸菩薩眉間放光,照耀自己,身心有一種說不出的舒暢。他又夢見自己持著鮮花、香燈供養諸佛,登上高高的法座為大眾講經說法,受到大家的恭敬讚歎。奇妙的是,在譯《大般若經》時,除了玄奘自己頻頻見到各種瑞相之外,那些助譯的法師們也經常得到種種祥瑞的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