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些個索引,雖說對於其後的書卷不過是區區的小刺/撮要(此詞這裏為雙關及轉義),卻也從中可以看見未來全局巨人之軀那孩子般的身影。
這裏直譯隻是為我們眼前討論的狹義的“索引”服務的,絕無商榷之意。有意思的是,我們頗有所獲。其一:“索引”在16世紀應當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了,否則它何以出現於日常生活的舞台?!其二:莎翁當是“索引”的擁護者,不然何以得來以索引覽書卷就像以孩子般的身影來觀巨人之軀的類比?!
其實,“索引”的編寫曆史相當古遠。據說,現在已知的最早的“索引”要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當時,著名的古希臘詩人、學者卡利馬科斯(Callimachus)為埃及亞曆山大圖書館所藏數千件紙草卷子的內容編了“索引”。西塞羅(Cicero)曾用index這一拉丁詞指稱“書的內容表”(目錄或內容提要),並以syllabus這一希臘字詮釋index。
早期文獻中有幾個英文字被用做index的近義詞,如register、calendar、summary、syllabus、table、catalogue、digest、inventory及table of contents等。在上引莎士比亞一例中,index就是table of contents(內容提要)的同義語。而這種書的內容提要通常是被置於書卷之前的。進入17世紀,這些近義詞中漸漸凸顯出了兩個詞,這即是今天我們熟悉的table of contents(目錄、內容提要)和index(索引)。前者置於卷前,後者置於卷尾。
索引之辯
據愛德華?庫克爵士(Sir Edward Cook)《文學的娛樂》(Literary Recreations)一書中“索引編寫的藝術”一文所述,英國曆史上,依著作家對待索引的態度,可以分辨出對立的兩個派別:一派高揚索引編寫的藝術、價值及應得的榮譽,不妨稱之為“索引派”;一派無視或嘲諷索引的存在價值,不妨稱之為“非索引派”。
鼎鼎大名的卡萊爾(Carlyle)是“索引派”的激進鬥士。他在其《克倫威爾》(The Life of Oliver Cromwell)卷首開列了一係列書目,爾後頗動感情地評點道:“迄今印出的這些及其他許多巨大的對折本從來未被整理過——像你整理一整車隨意添裝上的碎磚、硬泥。這些可怕的舊書卷竟沒有一部是有索引的!”《弗裏德裏希》(History of Friedrich II of Prussia,called Frederick the Great)的開首,他又說道:“大部分誕生於混沌之中,缺這少那,甚至連索引都沒有的書是令人痛苦的東西。”他甚至宣稱:一個出版商若是發行了一部沒有索引的書,當處以絞刑。羅克斯布拉俱樂部(The Roxburghe Club)建議省略索引的行為“必要時”可視為“刑事罪”。坎貝爾(Campbell)勳爵尚不失紳士的大度,他僅建議上述事件發生時應當剝奪著述人的版權利益。
讀至此,著實嚇得我一身冷汗。區區索引竟上綱上線到攸關性命的份兒上了。這怎能不暗自慶幸自己是生長在一個對索引不存些微感情的國土中。要是卡萊爾輩死灰複燃,甜言蜜語對我們來它個成功的和平演變,真不知有多少個冤腦袋要去祭他們的絞刑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