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托尼,那開銷太大了。”漢森太太說。
“我不在乎。我想這麼做。”托尼說。
9月28日,托尼飛往聖地亞哥。在那裏他租了輛小車,買了一束玫瑰花,沿著海岸線行進,最終找到了漢森太太的家。84歲的漢森太太穿著盛裝在門口迎接了他。她的白發剛剛燙過,眼睛裏閃著明亮的光彩。托尼奔過去扶著她的雙臂,輕輕地吻了她。“噢,托尼,”漢森太太興奮地說,“玫瑰是我最喜歡的花。”
托尼帶著漢森夫婦到了鄉村俱樂部,在那裏他們追憶著50年前的往事。托尼講述了怎樣收集血液和在學校和醫院裏為孩子們演出。“當我做這一切的時候,”托尼說,“我常常想起你和你買的鞋子。看,是你決定了我的一生。”
幾個星期後,托尼收到了漢森太太寄來的一張精美的明信片,上麵有她的手書:在我的一生中,我收到過很多從前的學生寄來的賀詞和感謝信。但這次與你相聚是我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
堅持成就事業
每一種挫折或不利的突變,是帶著同樣或較大的有利的種子。
——愛默生
蘇桑尼·查金是一位電台廣播員,在她30年的職業生涯中,曾遭辭退18次,可是每次事後她都放眼更高處,確立更遠大的目標。
由於美國大陸的無線電台都認為女性不能吸引聽眾,沒有一家肯雇用蘇桑尼·查金,她就遷到波多黎各去,苦練西班牙語。有一次,一家通訊社拒絕派蘇桑尼·查金到多米尼加共和國采訪一次暴亂事件,她便自己湊夠旅費飛到那裏去,然後把自己的報道出售給電台。
1981年,蘇桑尼·查金遭紐約一家電台辭退,說她跟不上時代,結果失業了一年多。有一天,蘇桑尼·查金向一位國家廣播公司電台職員推銷她的清談節目構想。
“我相信公司會有興趣,”那人說。但此人不久就離開了國家廣播公司。後來蘇桑尼·查金碰到該電台的另一位職員,再度提出她的構想。此人也誇獎那是個好主意,但是不久此人也失去了蹤影。最後她說服第三位職員雇用她,此人雖然答應了,但提出要她在政治台主持節目。
“我對政治所知不多,恐怕很難成功。”蘇桑尼·查金對丈夫說。丈夫熱情地鼓勵她嚐試一下。1982年夏天,蘇桑尼·查金的節目終於開播了。她對廣播早已駕輕就熟。於是她利用這個長處和平易近人的作風,大談7月4日美國國慶對她自己的意義,又請聽眾打電話來暢談他們的感受。
聽眾立刻對這個節目產生興趣,蘇桑尼·查金因此一舉成名。如今,蘇桑尼·查金已成為自辦電視節目的主持人,曾經兩度獲獎,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每天都有800萬觀眾收看這個節目。
“我遭人辭退了18次,本來大有可能被這些遭遇所嚇退,做不成我想做的事情,”她說,“結果相反,它們鞭策我勇往直前。”
成功的關鍵
生活就像海洋,隻有意誌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
——巴爾紮克
成功的人態度積極,別人也會感覺得到,於是都樂意幫助他們實現夢想。
他叫蘇桑尼·查金,母親是裁縫,父親是窮工匠,他在紐約市貧民區的學校半工半讀念完高中。他熱愛戲劇,非常渴望能去看一場百老彙的表演,但是買不起門票。他憑著無限的精力和堅強的意誌,當上了電視台的舞台監督。不過他希望為那些像他那樣永遠買不起門票去看百老彙戲劇表演的人創作一些戲。他辦了一個劇團,先是在教堂的地下室演出,後來租了個露天圓形劇場來表演。劇團初期演出莎士比亞的戲劇,受到觀眾歡迎,卻沒有劇評家來觀看。他想,要是沒有宣傳,又怎麼會有人肯捐助演出經費呢?
因此有一天,蘇桑尼·查金找上了《紐約時報》,指名要見戲劇評論家布魯克斯·艾金生。艾金生的助手亞瑟·吉爾布說他要見的劇評家當時正在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