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釋放生命 (3)(1 / 3)

麗莎的朋友格蕾絲每次碰見安妮特都會買一朵花,盡管她走開後就會把花扔掉,但下一次仍照買不誤。“我願意把錢給她,她不像其他乞丐,她至少還在嚐試著工作,並不隻是指望別人施舍。我想鼓勵這種行為。”格蕾絲說。“我喜歡她向你說‘你好’時的那種懇切。在耶魯的路上見到陌生人誰都不答理誰,隻有她向你說你好。”另一位朋友說。之後,麗莎也開始偶爾在她那裏買一枝小花,慢慢地,麗莎成了熟悉安妮特的耶魯學生之一。

從繼續的談話中,麗莎了解到安妮特曾經當過建築工人、油漆工人和食品店助理。她在耶魯賣花已經快十年了。她從不避諱談自己的問題:曾經吸毒,並且有輕微的精神分裂症。她還有一個十幾歲的兒子,住在紐黑文,由她的父親和繼母撫養。“我有很多問題,可我現在戒毒了,也在看心理醫生。我不在意自己無家可歸。耶魯就是我的家。”安妮特說。

在麗莎大三那年的秋天,《耶魯每日新聞》突然在頭版登出大幅文章,標題是《安妮特不能賣花了》。原來,紐黑文的警察因安妮特無照賣花,以“擾亂秩序”罪名起訴了她,如果罪名成立,安妮特就得被關進監獄。

賣花執照要兩百元錢,安妮特負擔不起。不賣花的安妮特開始愁眉苦臉地站在路邊,一邊小聲地問路人要錢,一邊擔心地回頭張望在一旁注意著她的警察。“其實我以前也是在乞討,”安妮特對《耶魯每日新聞》記者說,“隻是以前我可以給你一朵花作為回報,現在,我隻能向你乞討。”這篇文章在耶魯社區引起巨大反響,同學們對安妮特的喜愛和關心遠遠超過了麗莎的想象,許多人寫信給警察局提出抗議。有位熱心的耶魯學生馬上著手組織一場音樂會,入場的門票全部捐給安妮特作為申請賣花執照的費用;許多耶魯學生給逮捕她的校警打電話、發電子郵件,抗議他們對安妮特的不公正待遇;安妮特的朋友們還組織了一場抗議遊行,就在安妮特經常賣花的埃爾姆街上,有一百多人參加了這場遊行;在安妮特出庭的那天,許多學生手拿一朵鮮花,舉著“花之力量”的抗議牌在法庭上旁聽。

這個故事終於有了圓滿的結尾。警方放棄了對安妮特的起訴,安妮特拿到了賣花執照。之後,她不再賣蔫頭蔫腦的菊花了,改成了新鮮水靈的康乃馨。現在,麗莎每天都能在路邊看到她的身影,聽到她歡快的大嗓門。

春夏秋冬輪流光臨耶魯,而安妮特是耶魯所有季節裏不變的風景。

永恒的美德

如果一個人僅僅想到自己,那麼他一生裏,傷心的事情一定比快樂的事情來得多。

——馬明·西比利亞克

謝伍德·安德森是二十世紀初美國著名的作家。他曾寫下了廣受讚譽的小說《俄亥俄州瓦恩堡鎮》,影響了許多年輕人。

1919年,一個在歐洲大戰中受傷的年輕人搬到了芝加哥的一處公寓,住在了離安德森很近的地方。他經常和安德森一起散步,和安德森談文學、人生以及寫作技巧。這個年輕人是讀了安德森的作品後才感到文學力量的強大的,但當他和安德森接觸後,安德森為人處世的觀點更深地影響了他。

後來年輕人離開了芝加哥,安德森也搬到了新奧爾良。幾乎和上次一樣,一個同樣受安德森作品影響的年輕人慕名拜訪了他,並虛心向他求教。安德森一樣毫無保留地幫助他,還把他介紹給自己所認識的出版商,幫助他出現了他的第一部小說。

許多年過去了,安德森從未拒絕過任何一個向他求教的年輕人,他用他的作品和人格影響了許許多多的讀者和著名作家。著名的文學評論家考利稱讚安德森是“惟一把他的特色和視野流傳到下一代的人”。

有必要補充一下前麵那兩個年輕人的情況。第一個年輕人在1926年發表了他的第一本小說,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讚譽。作品的名字是《太陽照樣升起》,這個年輕人的名字是海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