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放飛夢想 (3)(1 / 3)

但比爾卻堅持要多給油漆匠100美元,比爾說:“我也知道了原來殘疾人也可以自食其力生活得很快樂。”

油漆匠隻有一隻手。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內心,不是外表。上蒼能奪去你的視力,能毀掉你的手臂,但隻要你能充滿信心地進行努力,你就能戰勝一切困難和障礙,適應任何環境。

不能流淚就微笑

生活就像海洋,隻有意誌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

——馬克思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叫辛蒂。她不同於正常人的地方在於她住在美國一座山丘上的一間特殊的房子裏。這間房子是一間不含任何有毒物、完全以自然物質搭建而成的,裏麵的人需要由人工灌注氧氣,並隻能以傳真與外界聯絡。

事情發生在1985年,當時她拿起殺蟲劑滅蚜蟲,卻感覺到一陣痙攣,原以為那隻是暫時性的症狀,誰料到自己的後半生就毀於一旦。殺蟲劑內含的化學物質使辛蒂的免疫係統遭到破壞。從此,她對香水、洗發水及日常生活接觸的化學物質一律過敏,連空氣也可能使她支氣管發炎。這種“多重化學物質過敏症”是一種慢性病,目前無藥可醫。

患病頭幾年,辛蒂睡覺時口水流淌,尿液變成了綠色,汗水與其他排泄物還會刺激背部,形成疤痕。辛蒂所承受的痛苦是令人難以想象的。1989年,她的丈夫吉姆以鋼與玻璃為她蓋了一個無毒的空間,一個足以逃避所有威脅的“世外桃源”。辛蒂所有吃的、喝的都得經過選擇與處理,她平時隻能喝蒸餾水,食物中不能有任何化學成分。8年來,35歲的辛蒂沒有見到一棵花草,聽不見悠揚的聲音,感覺不到陽光、流水。她躲在無任何飾物的小屋裏,飽嚐孤獨之餘,還不能放心地大哭。因為她的眼淚跟汗一樣,可能成為威脅自己的毒素。

而堅強的辛蒂並不在痛苦中自暴自棄,事實既已如此,自暴自棄隻能毀滅自己,她能做的就是不僅為自己,也為所有化學汙染物的犧牲者爭取權益而奮戰。生活在這寂靜的無毒世界裏,辛蒂卻感到很充實。因為不能流淚的疾病,使她選擇了微笑。1986年,辛蒂創立“環境接觸研究網”,致力於化學物質過敏症病變的研究。1994年又與另一組織合作另創“化學傷害資訊網”,保證人們免受威脅。目前這一資訊網已有5000多名來自32個國家的會員,不僅發行刊物,還得到美國國會、歐盟及聯合國支持。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遭受變故,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危機。當我們不能流淚時何不選擇微笑?把不利的因素轉化為前進的動力,讓更多的人微笑。

尼泊爾的人口

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有的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

——歌德

費利斯的父親出身貧苦農家,隻讀到五年級,家裏就要他退學到工廠做工去了。

從此,世界便成了他的學校。他對什麼都有興趣,他閱讀一切能夠得到的書籍、雜誌和報紙。他愛聽鎮上鄉親們的談話,以了解人們世世代代居住的這個偏僻小村以外的世界。父親非常好學,他對外麵世界的好奇心,不但隨同他遠渡重洋來到美國,後來還傳給了他的家人。他決心要讓他的每一個孩子都受良好教育。

費利斯的父親認為,最不可寬恕的是他們晚上上床時還像早上醒來時一樣無知。他常說:“該學的東西太多了,雖然我們出世時愚昧無知,但隻有蠢人才永遠如此。”

為了防止孩子們墮入自滿的陷阱,父親要他們每天必須學一樣新的東西,而晚餐時間似乎是他們交換新知識的最佳場合。

他們每人有一項“新知”之後,便可以去吃飯了。

適時,父親的目光會停在他們當中一人身上。“費利斯,告訴我你今天學到些什麼。”

“我今天學到的是尼泊爾的人口……”

餐桌上頓時鴉雀無聲。

費利斯一向都覺得奇怪,不論他所說的是什麼東西,父親都不會認為瑣碎。

“尼泊爾的人口。嗯。好。”

接著,他父親看看坐在桌子另一端的母親。

“孩子的媽,這個答案你知道嗎?”

母親的回答總是會使嚴肅的氣氛變得輕鬆起來。“尼泊爾?”她說,“我非但不知道尼泊爾的人口有多少,我連它在世界上什麼地方也不知道呢!”當然,這種回答正中父親下懷。

“費利斯,”父親又說,“把地圖拿來,我們來告訴你媽媽尼泊爾在哪裏。”於是,全家人開始在地圖上找尼泊爾。

費利斯當時隻是孩子,一點也覺察不出這種教育的妙處。他隻是迫不及待地想走出屋外,去跟小朋友一起玩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