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學三年,小學三年,中學三年,高中三年。蒙學三年務必把千字文,百家姓,孝經教完。後麵的聖功來安排。
每一年兩個學期,以春耕及秋收為分界線。
春耕跟秋收都有十天假期,過年有年假也是十天,平時一旬一休沐。”
千字文沒有習完的全部都進蒙學班。
以此類推吧。
每上一個級別,你來設定一個考核的要求,過了才能繼續,否則就留級。
暫定是每一期都是三年,看學童的情況,可以跳級,隻要考核過了就行。要有天資上佳的關家出資送去洛陽的書院。
蒙學館以後也會招附近村子的學童,不過目前暫時就村裏的這些人。”
寒假,暑假,木有滴。童鞋們,享受這上學的日子吧。
李冬兒想想都覺得激動。
上輩子自己就是這麼走過來的。雖然回想起來,上學時候最為無憂無慮,可當時,苦不堪言啊。
現在這苦就該讓大家都受受。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是,夫人。這上課的書本,教具,是不是要先備齊,學生師父給定了一個吉日,正是後日。”
呂蒙正對李冬兒的安排沒意見,大致來說跟書院也很相似,
“說著教具,我們這就過去臨時的學堂看看吧。”
從想做書院那會,李冬兒就已經開始籌備,她家有錢,用得起筆墨紙硯,村裏的人不一定舍得,
所以她讓木工坊那邊做了手持沙盤的樣品,還有類似毛筆的樹枝代筆。
兩個人一前一後的,往作為臨時學堂的院子走去。
現在的木石村,一點也不是她剛剛回來時候的荒蕪了。
除了幾間還沒遷出去的原村民的屋子,全部重新修繕了,牆麵統一刷上了白色,頂上的瓦片也是關家窯在大馬山找到的一種黑中帶紅的泥燒的,所有的窗戶門楣門板也是在大馬山就地取材。
平時李冬兒還沒太留意,這會看到整整齊齊的,恍然大悟,七郎的半強迫症的來自自己。
一切必有根由啊。
臨時學堂用的房子在靠近村口的地方,也是原來村裏最大的房子,有五六間屋子,外麵李冬兒讓顧工頭擴建了一個很大的院子,整套的體育器材這裏麵也都安好了。
百無一用是書生,端看呂蒙正就知道了,瘦弱,目測大概不超過一米七的樣子,怕是手無縛雞之力。
德智體美勞,哪樣都別缺。
“諾,就這個,蒙學堂裏,初認字習字都用這個,不用筆墨紙硯,這個蒙學堂等開了春,附近幾個村子的學童想來也可以,也都是用這個。”
“等年後考核一次,到時再議。”
說起附近學童來就讀的事,李冬兒就順嘴把後麵的事也交代了:
“等擴招以後,蒙學堂招收的學生裏,以後該要設各個等級的學生獎學金,一二三等,這個獎具體怎麼設,聖功你來擬,免束脩,免學雜費,還是直接給錢,你看著辦。”
“有了獎勵,就還有懲治,來了不好好讀書,搗亂,逃課,拉小幫派的,欺負同窗的,也要有個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