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12年到1922年,美國詩壇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迅速從模仿英國的紳士派詩變成現代詩。這一場革命中湧現出整整一代現代詩天才:龐德、艾略特、斯蒂文斯、威廉斯等。但在當時,埃米·羅厄爾(Amy Lowell 1874-1925),是公眾所知的“新詩領袖”。
這個高大肥壯的女人,出身於英格蘭著名的文化家庭(其兄是哈佛大學校長)。她精力充沛,好勝好鬥,被稱為“女羅斯福”(指老羅斯福,20世紀初美國總統)。作為新詩運動的宣傳鼓動家,的確是很出色的。她到處演講,發表論著,掀起論戰,使“自由詩”運動在美國變得盡人皆知。
她原先的詩風十分正統,缺乏新意。1913年她讀到龐德等人的“意象派”詩作,立即東渡倫敦,宴請意象派成員詩人,發動政變,推開龐德,自任意象派領袖。由於意象派以中國詩為楷模,對中國詩素昧平生的羅厄爾,立即翻身成為“中國詩在美國最偉大的知音”(這是聞一多給她的稱號)。她寫道:
我已經完全沉浸到中國文學中去了,我搞到所有的英語和法語譯本,而且我開始懂得了許多我以前不理解的東西。
由於她那非凡的自信心,不久她就能憑著半鱗半爪的一點點知識自命為中國詩的權威而到處演講。這裏可以抄錄一段有關她某次演講盛況的記載:
1922年5月16日,她在芝加哥大學門德爾大廳為慕迪基金會做關於中國詩的演講,1100名聽眾把大廳擠得滿滿的。主持者告訴她尚有幾百人留在門外。
羅厄爾自己的詩作,也迅速東方化,在那時美國詩壇上,東方化就是現代化的同義詞。在1918年的《浮世繪》詩集中,有著名組詩《漢風集》。像《飄雪》這樣的詩,可以說,頗得中國詩的神韻:
雪在我耳邊低語,
我的木屐
在身後留下印痕。
誰也不打這路上來,
尋找我的足跡,
當寺鍾敲響,這些腳印
就會蓋沒,就會消失
1921年她的敘事詩集《傳說集》(Legends)出版,其中的中國景德鎮故事是個中國童話:窯主孟仲(Meng Tsung)製作的精美瓷器名重一時,他有女兒周巧(Chou Kiou),工瓷畫。不幸的是,周巧因思念遠航的未婚夫而忘了貼門神,結果惡鬼上門。正當欽差大臣唐令(Tang Ling)來監製貢瓷時,一窯瓷器在開窯時全部碎裂。欽差大怒,孟仲嚇得被狐鬼附了身。周巧獨自精心製作了一個杯子,焙燒了五日五夜,製成一個奇品。觀音菩薩被感動了,解決了一切問題。全詩結局是歡樂的婚禮。
從詩中可以看出羅厄爾熟讀中國詩的譯本,寫秋景說“霜葉紅於二月花”,寫周巧之美貌說“沉魚落雁”,說瓷器白得像“竊笑”的玉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