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革命的時代——袁世凱VS孫中山(1)(3 / 3)

袁世凱處在極度惶恐之中,他不得不巴結軍機大臣榮祿,尋求一個解脫的法子。法子是沒有找到,但是權貴們達成一個共識:袁世凱是可以不殺的,但是必須要把軍權從他手裏奪回來。

可是北洋軍是袁世凱親手訓練出來的,別人也奪不走啊。

這時候不知道誰出了一個損主意,既然奪不走,咱就來個摻沙子。怎麼個摻沙子法呢?即把優選留日的士官生填充進北洋軍,用他們來分化北洋、瓦解北洋。可以說,帝國為了保住自己的命,不惜摧毀自己的軍隊。

事實上正是這一類特殊的博弈,導致了帝國的滅亡。

當帝國在試圖摧毀北洋軍的時候,北洋軍也在極力反抗。反抗的結果,是士官生們在軍隊裏立不住腳。立不住腳的時候,士官生們產生了情緒化反應,他們憤怒,他們要革命,這就是辛亥革命的一個深層次起因。可以說是因為人際關係的障礙,引發了帝國內部的本質衝突。

緊接著,袁世凱又卷進了戊戌變法之中,因為譚嗣同希望獲得袁世凱的支持來殺慈禧,袁世凱成為了第一嫌疑人。但是在榮祿的擔保下,袁世凱平安脫險。

可是等到慈禧死後,這件事又被提出來了,因為袁世凱沒有支持譚嗣同,導致了光緒皇帝的悲劇。因為這件事,愛新覺羅家族對袁世凱是刻骨憎恨。當慈禧太後死時,東京的革命黨孫中山、保皇黨康有為,包括國內所有的人,全部上書,請誅袁世凱,殺袁世凱以謝天下。

至於袁世凱幹了什麼也不太清楚,反正他太有名了。

當誅殺令下達的時候,袁世凱已經逃了。他在親隨的保護下,逃到天津,直接躲到了法租界,然後接見英國記者莫裏斯,發表了一通漫長的談話,大意就是中國的政治改革家袁世凱,要求去英國政治避難。之後各列強紛紛嘩然,指責說你們是不是腦子有毛病,大清帝國所有的活都是袁世凱一個人在幹,他是唯一一個懂事理的,你們還要殺他?這時候大清帝國也不好意思了,表示:袁世凱可以不殺,但是他必須交出兵權。

就這樣,袁世凱幸運地度過了這次危機,從此開始了一個漫長的隱忍等待。等待什麼?等待由他親手扼死帝國。

(第三章)暗殺比起義更嚇人

袁世凱與孫中山在革命時代風雲聚會,他們一個是偉大的幻想家,一個是偉大的實幹家;一個是偉大的革命家,一個是偉大的建設者。當袁世凱以一個建設者的身份,用建設的方式摧毀帝國的時候,以孫中山為首的“清末四大寇”(指孫中山、陳少白、尤列、楊鶴齡四位反清誌士)橫空出世。

孫中山一生最仰慕的是洪秀全,他希望自己能成為洪秀全第二,他願意以洪秀全的方法,組建一個他理想中的國家,摧毀這個既定的帝國。他為什麼這麼想呢?很簡單,因為他接觸到一些海外的先進思想。

早年的時候,孫中山也沒有這麼激進。他曾經去求見李鴻章,提出了一個建議,說中國應該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當時李鴻章還說,你這個建議真是太好了,不過怎麼具體執行呢?

對此孫中山是左考慮右考慮,發現隻有一個招——革命,別的招好像都不管用。孫中山與李鴻章走不到一起去,從此他就走上了一條與清朝為敵的革命之路。那麼他的支持者是誰?是日本人。在日本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一直在中國到處尋找英雄,能和他們共同起事,光複中華,恰逢其時,孫中山進入了他們的視線。就這樣,一個嶄新的時代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