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橙色革命”前,俄烏曾達成協議,俄天然氣工業公司與烏共同控製穿越烏的天然氣網絡;尤先科上台後停止執行協議,俄還以顏色——天然氣漲價3.5倍。
普京趕在施羅德下台前,同德國達成了鋪設俄德穿越波羅的海的天然氣管道協議,以扭轉目前俄向西歐出口的1300億立方米天然氣中80%通過烏克蘭的被動局麵。
“顏色革命”後,格魯吉亞和烏克蘭新領導更親西方。他們雖然需要在大國之間尋求平衡,但以為“入約加盟”會給本國帶來更可觀的長遠利益,以為對俄強硬、給俄製造麻煩,就能提高在西方心目中的地位。格烏兩國總統讓本已瀕臨死亡的“古阿姆”組織起死回生,挑戰獨聯體,還拉上幾個“新歐洲”國家成立“民主選擇共同體”,要把“民主”旗幟插遍獨聯體。
蘇聯解體已15年,俄羅斯逐漸擺脫“後蘇聯時期”的困惑,拋棄了以獨聯體為基礎恢複聯盟的幻想。在獨聯體國家中,俄開始區別對待親俄和反俄國家。對親俄的白俄羅斯,以國際市場價的1/5低價供應天然氣。反俄的“民主選擇共同體”成員烏克蘭、格魯吉亞和摩爾多瓦盡管在能源和就業問題上有求於俄,卻一心要另攀高枝,“脫俄入歐”。俄羅斯理直氣壯地剝奪對它們的一切優惠,以國際市場價提供能源,同時實行簽證製度,限製其公民到俄打工。俄稍施“顏色”,這些國家就認識到後果嚴重。以烏克蘭為例,該國所需的全部核燃料、2/3石油和1/2天然氣來自俄羅斯。烏政府計算過,天然氣價格上漲到105美元,冶金和化工工業就隻好停產,天然氣價格超過95美元,政府就無力向居民提供補貼。
四、反擊西方“顏色革命”
在能源問題上,西方自顧不暇,更不用說扶助新生的“顏色政權”了。特別是歐洲國家,能源普遍依賴俄羅斯,程度從1/4到2/3不等。
在傳統能源日漸短缺的今天,油氣成了戰略資源,油氣安全越來越牽動國家的經濟安全和戰略利益。
俄羅斯石油儲量在世界各國中排名第六。2006年石油占到俄出口收入的一半。世界油價攀高,一年給俄帶來數百億美元的額外收入。2007年到2008年,普京每年要拿出約70億石油美元,實施醫療、教育、住房建設和農村現代化等4項社會福利工程,讓人民從普京政績中得到實惠,鏟除俄發生“顏色革命”的土壤。
在天然氣領域,俄羅斯更是獨步天下,儲量占世界30.2%。如果說石油生產者分散,運輸方式也多樣,可以在交易所達成價格協議,一兩個國家很難壟斷;而天然氣除少量通過液化天然氣船運輸外,絕大部分通過管道直銷,並不存在天然氣“自由市場”,隻有戰略市場,談判市場,因而也不存在彼此競爭的“市場價”。
目前俄政治和經濟實力有限;能源是俄重新崛起的戰略基礎。俄對內不斷加大國家對油氣資源的控製,增加探明儲量,擴大開采能力;對外則加緊對獨聯體國家能源產業的整合,擴大對獨聯體油氣資源與管網的控製,同時積極謀求其他地區的油氣份額,鋪設通往西歐與東亞的油氣管道。
通過與烏克蘭和格魯吉亞“鬥氣”,俄羅斯看到了能源武器的威力。俄羅斯今後可能更頻繁地利用能源優勢調整對外關係,以油氣製裁敵對的中小國家,向擠壓俄利益、煽動“顏色革命”的西方大國示威,也會以油氣為杠杆,加強同戰略夥伴的政治、安全和經濟合作,改善地緣戰略環境。
(選自新華社盛世良文章《天然氣俄羅斯新的戰略武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