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 顱內高壓綜合征(1 / 2)

顱內高壓綜合征(intracranialhypertensionsyndrome)是因多種病因(以急性感染性疾病最常見)引起的,以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意識障礙、驚厥、前囟膨隆緊張、瞳孔改變、呼吸障礙、體溫調節及循環障礙、高血壓、視盤水腫等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是兒童常見危急症之一。

【病因】

顱腔內容物(腦、腦膜、顱內血管和血容量、腦脊液)對顱腔壁產生的壓力稱為顱內壓(intracranialpressure,icp)。任何導致顱腔內容物體積增加的因素均可引起顱內壓增高,顱內壓增高超過一定範圍則可導致相應臨床表現。引起顱內高壓的病因有以下四方麵。

1.腦水腫是腦組織體積增大最常見原因。腦水腫可有多種原因引起:1顱內與全身感染(如敗血症、中毒型痢疾、重症肺炎、暴發性肝炎等);2腦缺氧(如心髒驟停、休克、癲癇持續狀態等)、腦外傷;3中毒;4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低鈉血症、水鈉瀦留、酸中毒);5其他(如瑞氏綜合征、高血壓腦病等)。

2.顱內占位性病變多見於腦膿腫、硬膜下積液、顱內出血、顱內寄生蟲感染及腦腫瘤等。既有顱腔內容物體積增大,又有腦水腫。

3.腦脊液量增加各種原因導致腦脊液循環障礙,生成增加和(或)回吸收減少,引起局部或全腦室係統腦脊液容積增加。

4.良性顱內壓增高症常見於長期服用藥物(如維生素a、維生素d、甲狀腺素、皮質類固醇激素)或藥物過量者、蛋白質缺乏性營養不良、中耳炎、鼻竇炎及某些代謝性疾病。臨床可見腦脊液壓力增高、常規生化檢查正常,腦室係統正常(部分病例頭顱影像學檢查可見腦室較小),嚴重病例可致永久性視力缺陷,但意識正常。

【臨床表現】

1.頭痛顱內高壓常見症狀。病初頭痛為間歇性發作,後可呈持續性,並可陣發性加劇。小嬰兒表現為拒食、煩躁不安、尖叫或拍打頭部等。

2.嘔吐多與頭痛同時發生,不伴惡心,與進食無關,多呈噴射狀。

3.意識障礙病初表現可有反應遲鈍、思睡、表情淡漠,嚴重者意識障礙程度迅速加深,出現嗜睡、昏迷。

4.生命征改變包括血壓升高、脈壓增寬;呼吸節律不齊、呼吸暫停(腦幹受壓所致);循環障礙(表現為緩脈、皮膚和麵色蒼白、肢端發涼、指趾發紺等);體溫調節障礙(持續難以控製的高熱或超高熱)。

5.頭部體征前囟未閉合的小嬰兒可見前囟膨隆、張力高。慢性顱內壓增高者可出現顱縫開裂,頭圍增大,頭麵部淺表靜脈充盈、怒張及頭部叩診聞及破罐音。

6.眼部體征可見球結合膜充血水腫,眼球突出,眼外肌麻痹,眼內斜視(展神經麻痹),眼瞼下垂,視野缺損和雙眼落日征(前顱凹壓力增高),雙側瞳孔變化(可出現瞳孔忽大忽小、雙側不等大、形態不規則)等。慢性顱內壓增高者,眼底檢查可見視盤(又稱為視盤)水腫。

7.肌張力改變嚴重顱內壓增高者可出現肌張力明顯增高(主要表現為去皮質強直、角弓反張、伸直性痙攣或去皮質強直),發生腦疝時肌張力可降低。

8.驚厥因大腦組織缺氧或大腦皮質受炎症刺激,可發生抽搐或癲癇樣發作。

9.腦疝出現顱內壓增高危象(即意識障礙、瞳孔擴大及血壓增高伴緩脈)者,需考慮為發生腦疝的先兆。腦疝常見臨床類型為小腦幕裂孔疝和枕骨大孔疝。

(1)小腦幕裂孔疝是位於顱中凹的顳葉海馬回疝入小腦幕裂隙內並壓迫腦幹。臨床表現為:受壓側瞳孔擴大,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眼瞼下垂,頸強直,呼吸不規則,受壓對側肢體呈中樞性癱瘓。

(2)枕骨大孔疝是後顱凹的小腦扁桃體疝入枕骨大孔,意識障礙迅速加深出現昏迷,雙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甚至呼吸驟停。

【輔助檢查】

1.顱內壓力測定臨床常用腰椎穿刺測壓,可一定程度反應顱內壓多數患兒顱內壓增高程度,需注意顱內壓明顯增高時,腰穿有導致腦疝的危險,應先靜脈注射20%甘露醇半小時後再用細腰穿針(一般常用7號腰穿針)腰穿測壓。放液速度不能過快和量不能過多。其他還包括側腦室穿刺測壓、前囟側壓、直接顱壓檢測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