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影像學檢查頭顱ct和磁共振(mri)可觀察腦水腫部位、程度、腦室擴大及移位情況,了解有無顱內占位性病變等;顱骨x線攝片、頭顱超聲波檢查、腦電圖等,均有助於顱內占位性病變與腦水腫的診斷。
3.其他檢查包括血、尿、及糞便常規,血氣分析,血電解質等,有助於病因診斷和治療。
【診斷】
1.尋找導致腦水腫或顱內壓增高的病因。
2.存在顱內壓增高的症狀和體征。小兒急性腦水腫臨床診斷標準(即虞佩蘭標準),由主要指標和次要指標組成,它們分別包括五項。
(1)主要指標1呼吸不規則;2瞳孔不等大或擴大;3視盤水腫;4前囟隆起或緊張;5無其他原因的高血壓。
(2)次要指標1昏睡或昏迷;2驚厥和(或)四肢肌張力明顯增高;3嘔吐;4頭痛;5給予甘露醇1g/kg靜脈注射4小時後,血壓明顯下降,症狀體征隨之好轉。
具備1項主要指標及2項次要指標即可診斷。
【治療】
1.一般治療與護理1密切觀察生命征;2應保持患兒絕對安靜,保持氣道通暢(昏迷和頻繁驚厥者應氣管插管);3頭肩抬高25°~30°,以利顱內血液回流。有腦疝前驅症狀或休克未糾正時,以平臥位為宜;4積極糾正缺氧,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保證熱卡和營養供應,限製液體入量和張力,每日出入量應保持入量少於出量為宜;5應注意檢查或護理時不可猛力轉頭、翻身和用力按壓腹部;6注意對眼、耳、口、鼻及皮膚護理,防止角膜炎、中耳炎、口腔炎、吸入性或墜積性肺炎及壓瘡。
2.病因治療針對不同病因,施以相應治療措施。如抗感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糾正休克與缺氧,改善通氣,防治二氧化碳瀦留,清除顱內占位病變等。
3.降低顱內壓
(1)20%甘露醇具有脫水、利尿、疏通微循環作用外,亦可減少腦脊液生成,清除自由基。劑量為每次0.5~1g/kg(5~10ml/kg),q4h~6h,靜脈注射;心功能減退時應慎用,腎功能不全者亦不宜使用。
(2)呋塞米每次0.5~2mg/kg,肌內注射或靜脈注射,可與白蛋白合用;注意長期使用可致電解質紊亂。
(3)乙酰唑胺碳酸酐酶抑製劑,減少腦脊液產生,但起效緩慢。劑量為20~40mg/(kg·d),分2~3次口服。主要用於慢性顱內壓增高者。
(4)激素治療常用地塞米鬆,每次0.5~1mg/kg,6~8小時後可重複使用。也可用氫化可的鬆10~20mg/(kg·d)。
(5)保護和維持腦代謝功能常用b族維生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12),維生素c,葡萄糖,能量合劑,胞二磷膽堿,腦活素等。
(6)其他1過度換氣:用呼吸機進行控製性機械通氣,使paco2維持在25~30mmhg,但paco2不能<20mmhg,維持1~2小時可達治療目的;2側腦室穿刺引流腦脊液,梗阻性腦積水則需行腦脊液分流術;3亞冬眠療法:適用於顱內壓增高伴高熱者,目前主張在2小時內使肛溫降至35c左右,維持12~24小時,此後保持正常體溫。
4.控製驚厥常用控製驚厥的藥物有地西泮、咪唑安定、魯米那鈉、硫噴妥鈉等。
5.充分給氧和高壓氧倉療法通過氧療使pao2>150mmhg()。目前認為,高壓氧在治療缺血缺氧性腦病所致的腦水腫療效顯著,既可提高治愈率,又可有效減少或防止後遺症,且年齡愈小,治療愈早,效果愈好,但早產兒接受純氧治療應注意對視網膜的影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