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septicshock)是機體對侵入的各種病原體及毒素發生的炎症免疫反應失控,引起的微循環障礙,有效循環血容量減少,組織細胞灌注不足而導致的綜合征。品文吧臨床特點為在原發感染的基礎上伴有休克表現(即麵色蒼白、皮膚發花或發紺、四肢冷濕、精神煩躁或委靡、脈搏細速、血壓下降、脈壓縮小及尿量減少等)。
【病因】
多種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立克次體等)可引起感染性休克,以細菌為主,革蘭陰性杆菌最常見(如誌賀菌、腦膜炎雙球菌、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及沙門菌等),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等。感染性休克常發生於罹患革蘭陰性杆菌敗血症、中毒型細菌性痢疾、暴發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和急性出血壞死性小腸等疾病過程中。先天性疾病、慢性病或腫瘤、體內有植入物者(如放置靜脈導管、導尿管),在繼發感染時也可發生。
【發病機製】
感染性休克的發病機製尚未完全明確,目前公認有以下學說。
1.微循環障礙病原體及毒素侵入體內,激**內交感-腎上腺髓質係統、激肽釋放係統、補體係統、凝血-纖溶係統等,產生多種生物活性物質,使微循環相繼發生痙攣—擴張—麻痹三個階段的病理變化,有效循環血量減少,組織細胞缺血缺氧,發生代謝紊亂、細胞膜損害、溶酶體酶釋放,細胞自溶,誘發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2.炎症免疫反應失控全身和局部感染時,病原體刺激機體細胞(主要包括血管內皮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產生多種促炎和抗炎介質,因促炎與抗炎介質平衡失調,導致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征(SIRS)或代償性抗炎反應綜合征(CARS)。
3.神經體液、內分泌機製和其他體液介質的共同作用。
【臨床表現】
小兒感染性休克臨床特點為早期症狀不典型,起病急驟,進展迅速。感染性休克臨床可分為兩期。
1.休克早期(代償期)組織器官低灌注表現:早期患兒神誌清楚,可有煩躁或委靡,皮膚黏膜和四肢循環障礙脈搏快、有力,血壓可正常或偏高、脈壓縮小,心率輕度增快,呼吸快,尿量輕度減少(嬰兒10ml/h,小兒20ml/h),眼底檢查可見動脈痙攣,小動脈與小靜脈直徑比為1:2或1:3(正常為2:3)。
2.休克晚期(失代償期)組織器官低灌注進一步加重:出現反應遲鈍、意識障礙(嗜睡、昏迷),皮膚黏膜和四肢循環障礙明顯:麵色青灰,口唇及甲床明顯發紺,皮膚明顯發花,四肢末端濕冷,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3秒,脈微弱摸不清,血壓下降明顯或測不到,心率明顯增快,呼吸快,尿量顯著減少(嬰兒<5ml/h,小兒<10ml/h)或無尿,眼底檢查可見動脈痙攣,小靜脈曲張,視神經盤水腫。嚴重者發生呼吸困難或肺水腫、心律失常,廣泛皮膚或內髒出血、DIC、多器官功能衰竭。
【輔助檢查】
1.外周血象白細胞計數大多增高,在(10~30)×109/L之間,中性粒細胞增多伴核左移現象。血細胞比容和血紅蛋白增高為血液濃縮的標誌。並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時血小板進行性減少。
2.病原學檢查在抗菌藥物治療前常規進行血液或其他體液、滲出液和膿液培養(包括厭氧菌培養),並做作藥敏試驗。
3.尿常規及肝、腎功能、心肌酶譜尿常規中尿比重降低且固定(提示急性腎衰竭),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膽紅素、白蛋白,尿素氮、肌酐(Cr),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脫氫酶同工酶的測定可反映組織器官的損害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