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帝收到他這話的時候,有些丈二摸不著頭腦,他對這位皇爺爺的印象早已模糊了,他父親反了這位皇爺爺的時候,永康帝還正在牙牙學語,與這位皇爺爺幾乎沒什麼交集。
他對這位皇爺爺的了解都是從史書上看到的,史書上將他寫的暴虐不堪,永康帝經常看著看著就摔了書,這也是為什麼永康帝從來不阻止那些文人墨客對他的批判,可奇怪的是,父親對他的態度模糊不清,提起他都是緘口不言。
雖然他厭惡到甚至拒絕聽到關於他的一切,可他們的血脈是連在一起密不可分的。
但是當蕭煢這麼說的時候,他還是心中甚慌的,皇爺爺的墳是他父親親自挑選的,若是出了什麼問題,他定是擔心的。
“七皇子還給您留了幾句話。”
王仲微微彎腰,低著頭說道。
“什麼話?”
“他說他厭惡你一手建立起來的王朝,但生活在這個王朝中的孩子是無罪的,他們都應該受到更好的教育。”
永康帝聽到這話時正在瞧呈上來的學堂修建進度,他突然想起皇爺爺埋得那座山附近,就是安博仁家的地方。
安博仁這個人當年還是給他留下了比較深的印象,畢竟是他親自點的狀元,當時他在金鑾殿上提出要回鄉教書時,許多人都覺得他大抵是腦子有些不對。
但永康帝還是力排眾議準他回鄉了,雖然他那日後可惜了好一段日子,但是安博仁向他保證會源源不斷的向朝堂輸送人才。
這麼多年他也確實這麼做了,永康帝聽說安博仁一家家去勸那些因銀子而無法讀書的孩子,他便給安博仁撥了一筆銀子,用以支援貧苦人家的孩子讀書。
家庭條件越困難,越珍惜讀書的機會,這麼些年來,他們有的做了商人,有的像安博仁一樣做了教書先生,也有人破繭而出入了朝堂,忠誠的為永康帝效力。
安博仁實現了他的諾言,若是他肯出山,在朝堂加蓋的學堂裏教書,那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但安博仁那人固執,蕭煢能勸得動他嗎?
罷了,不管了,那是他的事,他想做救世主,那就讓他去。
永康帝越想越膈應,但麵上卻沒表現出來,他隻是合了正在批的折子,隨後翻了惠妃的牌子去惠妃那裏歇息了。
惠妃的寢宮收到皇上要來的消息時,寢宮裏的各路人馬忙的手忙腳亂,惠妃瞧著忙的人仰馬翻的他們,不禁覺得有些好笑。
每次都是這般,不管多晚,隻要是皇上要來,他們都會停下手中的事轉而小跑著來收拾布置寢宮,她知道他們都是為了她,想讓她獲恩寵享受榮華富貴,讓別的宮裏的娘娘有想欺負惠妃的念頭時都要好好掂量掂量。
惠妃心裏都明白,對待他們也不吝嗇,有了賞賜大把大把的往下發,不知有多少人眼紅想來她手下做事,但惠妃都拒了。
她宮裏就這麼多人,剛剛好是她能夠掌控的範圍,走一個再補一個,若是再多人了,她疏漏導致厚此薄彼,這人心可就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