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蒙牛的不斷擴大,尤其是全國乳業市場的飛速崛起,單靠原始投資者募集的幾千萬資金根本難以滿足對資金的高額需求。資金成為阻礙蒙牛發展的主要瓶頸,融資的路有千萬條,但對於蒙牛這樣不起眼的小型民營企業,卻是“條條大路都通不到羅馬”。
由於蒙牛還屬於藉藉無名之輩,資產也很有限,而銀行貸款向來偏好“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興衝衝去銀行貸款的蒙牛獲取資金的第一選擇,但在銀行那裏吃了不少閉門羹。
既然靠銀行打不開融資這道門,那就索性靠上市打開另一扇窗。牛根生等人在企業成立之初就打算成立一家股份製企業,然後上市。經過三年的瘋狂擴張,他們的這一願望更加強烈。然而,對於曆史短、規模小的蒙牛,上市更像是煉獄:2001年,蒙牛在深圳創業板上市,但最終無功而返。於是,又轉戰A股,A股上市的門檻更高,等待牛根生的還是一副冷麵孔。無奈之下,2002年初,蒙牛集團股東會、董事會又準備在法國巴黎百富勤的輔導下上香港二板。這是上市中的下下策,但是香港的二板流通性很差,不利於企業再融資。
貸款、上市都沒有頭緒,但蒙牛的發展又亟需血液輸入,尋找風險投資成為蒙牛最後打出的一張賭牌。
中國企業融資難問題,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改觀,而要避免外國VC以投資為幌子“掠奪”我們的財富,就需要提高中國本土VC的質量和速度。
中國VC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是逃難者的心態,也就是“吃魚頭”。投資者對於投資風險過於戰戰兢兢,投資一家公司一見到效益,立刻就撤,結果撤出後,投資的公司股價一路飛揚,自己隻吃到了一個“魚頭”。
二是急功近利。抱有一夜暴富的心態,希望自己的投資能夠立竿見影,趕著企業拚命向前跑,這很有可能把企業趕到懸崖邊上,而自己也是“出錢不討好”。
三是平台不夠大。中國VC的退出機製較差,中國雖然深圳證券交易所推出了中小企業板,並推出創業板,但距離西方的納斯達克市場和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多層次資本市場,仍有一定差距。由於缺乏順暢的退出機製,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的VC撈了好處就撤了。
四是融資能力不強。由於中國的VC起步晚,中國VC並不能一呼百應,融資能力較差,這樣,即使他們碰到再好的企業,他們也無米下鍋。
外國風投虎視眈眈,中國VC缺乏足夠的話語權和控製權,而中國企業的其他融資渠道也不是很順暢。在這樣的資本困局中,企業也是騎虎難下,與不少外國風投合作,相當於是借高利貸,但從中國的民間銀行——VC又借不到錢。唯有改變中國的資本困局,本土VC既能發聲,又能布局時,我們才能避免更多的財富落入外國風投的口袋,VC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才算是真正的珠聯璧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