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孤獨、敏感、神經質和天才(1 / 3)

“他開始朦朧地發覺自己——或者可以說,發覺他的團體——與大自然不是同一的。他漸漸也明白,他的命運是悲劇性的: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要超越自然。他開始發覺,死亡是他的最後命運,雖然試圖以各種幻想來否認這項事實。——埃裏希·弗洛姆。

不知你有沒有這種感覺,當你拿起電話的時候,卻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衷腸的知心人兒!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刻,當“天上的星星/為何像人群一樣擁擠呢/地上的人們/為何像星星一樣疏遠呢/……”這首老歌響起的時候,卻能引起你無限的思緒、心靈的顫動、熱淚盈眶。這就是孤獨,這就是孤獨的情境、孤獨的滋味。

凡有思想和智慧的地方,就有孤獨。孤獨與生俱來,就像身體的影子;從岑寂的遠古到喧囂的現代,孤獨像一個幽靈一樣,在大地上徘徊,在城市裏遊蕩,在你我的心裏常駐不走……”

弗洛姆(Formm)的字麵意思就是虔誠的,他的父親和母係的祖先十分久遠,深深浸潤著猶太文化,其中不乏離群索居的學者、受人尊敬的拉比或長老。

在世俗社會眼裏,這些人的人格常常表現為一種複染的混合體。一方麵,他們顯得行為古怪、舉止反常、不諳事理、心不在焉;另一方麵,他們又顯得性格突出、特立獨行、富於宗教情懷、關心精神生活和內心價值遠勝於關心世俗利益。

◎1.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人

在弗洛姆家族中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弗洛姆的曾祖父是猶太教法典學者,他虔誠地信奉著上帝耶和華,整日如癡如狂地沉迷於法典的研究。他在巴伐利亞開了一個小店鋪,別的商人忙於拉攏顧客,他的店鋪卻冷冷清清,門可羅雀,因此他掙的錢少得可憐。

有一天,他有了一個很容易賺錢的機會,條件很簡單,就是要他從癡迷於法典的研究中抽身,拿出更多的時間常常出門。弗洛姆的曾祖父有很多孩子,由於店鋪經營不力,再加上在別的方麵缺少經濟來源,因此家庭生活很貧困,處境艱難。他的妻子希望境況能有所改觀,對他說:

“也許你應該考慮不要放過這個機會,你最好一個月隻出去三天,我們將會多賺一點錢。”

而他卻回答說:“你認為我應該為了多賺點錢而每個月失去三天的研究時間嗎?”

她乞求地說:“看在上帝的份上,當然不。”

這件事就這樣無果而終了。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境況還是如此,他仍舊每日坐在他的小店裏研究著他的猶太法典。每當有顧客走進來,他就習慣性地抬起頭,並厲聲地說:“你沒有別的店好去了嗎?”

弗洛姆的父親和母親也都是虔誠的猶太教徒,弗洛姆的父親叫納福特裏·弗洛姆,為了養家糊口,他無可奈何地扮演了一個商人的角色,從事釀酒生意。弗洛姆的父母結婚多年後一直沒有孩子,我們知道,大多數猶太家庭都有很多孩子,孩子是他們生活的希望,他們在孩子身上寄托著那沒有實現的夢想。

因此,納福特裏·弗洛姆夫婦盼星星盼月亮,懇求上帝耶和華的仁慈,給他們送上一個希望。這時候,體貼父母心意的埃裏希·弗洛姆誕生了,他成了這個家裏唯一的孩子,但又不幸的是,他這個獨生子並沒有享受到寵愛、溫暖和歡樂。自他出生起,他命中注定要與孤獨、憂鬱做伴,成為占弱勢的少數派。

從弗洛姆記事開始,他就感覺自己像是被無邊的黑暗包圍著,孤獨像看不見的幽靈,撕咬著他幼小的心靈。更糟糕的是,周圍的氣氛猶如中世紀的城堡般陰森而怪誕:陰濕的四壁,黑洞洞的過道,粗陋的管道,磚砌的煤爐。

在我們的內心世界裏,總有著這樣一些黑暗的角落、神秘的甬道、漆黑的窗戶、肮髒的庭院、嘈雜的酒店,還有那些難以近身的旅店。我們的腳步不穩,眼睛也不知道往哪裏看,我們好像是在一條悲慘的小巷裏麵,我們的心在不停地顫栗。不管這個城市多麼幹淨,我們對此一點都不感興趣,對我們來說,肮髒的舊猶太城,比它周圍的新城區現實得多。

在現代人看來,獨生子意味著家庭生活的中心,他們被溺愛,可以為所欲為。但這些對童年的弗洛姆來說,隻是一個遙遠的夢。弗洛姆會感到孤獨,和他父母的性格有關,他說:

我是一個獨生子,我的父親性情急躁、喜怒無常,我的母親則情緒低落、鬱鬱寡歡……

他描述他的父母是“高度神經質的”,而把自己也描述成“一個可能相當神經質的、無法忍受的孩子”。

由於父母的忽略,弗洛姆過早地被暴露在猶如“狼對狼”的世界麵前,以本來柔弱而敏感的、十分幼小的身心,獨自麵對著世界的壓力和生活的無盡苦難。

說來奇怪,弗洛姆的孤獨,還與他的父親是一個商人有關。他說:

我父親是一位商人,我對此甚感慚愧。因為他總想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猶太教徒。當我年紀還小的時候,如果我聽到有人說:我是商人,那麼我就很替他害羞,因為我想他自己一定也很慚愧,因為他隻知道為賺錢而活著。這是一種中世紀的觀念,這種觀念與現在的觀念是極為不同的。於是,我就變成了一個很孤獨的孩子。我一直期待著什麼東西能把我從這種孤獨中拯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