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隊列其基本單位為支隊隊,每個小隊構成一組。將它與希臘方陣混為一談是種極為普遍的誤解。
步兵支隊戰術的出現,使戰鬥合理化:1、防止揮舞武器時遭到阻礙。2、為能迅速移動,各支隊之間留出容納一支部隊通過的空間。3、可以換下傷亡慘重的部隊。4、可以應對敵人的移動。
每橫列40人,縱3人。兩人之間間隔1.8-2米。橫列的各支隊之間留出容納一支部隊通過的空間,各支隊交錯排列。
整個隊列通常由三線列組成。
青年兵組成的第一橫列。
壯年兵組成的第二橫列。
後備兵組成的第三橫列。
由兩個百人隊(Centuria)組成一個基本戰術單位——支隊(Maniple),一個百人隊實際為60-80人。一個支隊通常有120-160人,若為成年兵隊,則隻包含一個百人隊。
三個支隊組成一個大隊(Cohort),一個大隊大約有450-570人。包含大約120-160名輕步兵,120-160名青年兵,120-160名壯年兵,60-80名成年兵,同時含有一隊30人的騎兵。馬略改革後,每個軍團還有一個第一百人隊,比普通百人隊的建製大一倍,其百人隊長的地位也較高。
十個大隊組成一個羅馬軍團(Legion),一般由4500——6000人組成。同時,一個羅馬軍團配有一個附屬軍團,也稱聯合軍團。兩者的建製類似,但是附屬軍團的騎兵為600人,且輔助軍團隨著征召地區的不同也有不同。
兩個羅馬軍團與兩個附屬軍團共同構成了執政官統帥的集團軍,由一名執政官指揮。
副執政官則可以指揮一個羅馬軍團和一個輔助軍團。
[1]缺乏訓練,盔甲簡陋,裝備標槍、90公分直徑左右的盾和近身用短刀,有在頭盔外帶狼皮頭盔(Galea)的習慣。
缺乏戰鬥經驗,組成軍團的第一橫列。裝備兩支標槍(前期為一支輕標槍Pila,一支重標槍Pilum;公元2世紀後就隻攜帶一種)、一支寬刃短劍(Gladius)和一個卵形盾牌(Scutum)。
年齡在三十歲左右,為軍隊的核心,組成軍團的第二橫列。武器與青年兵同,盔甲由於年齡與財產也許更好。
後備兵(Tiarii)
年齡最大,經驗最豐富。通常構成軍隊的後備隊。組成軍團的第三橫列。以傳統希臘重步兵姿態上陣,裝備長矛與長盾。
在裝備都要靠自己準備的義務兵時代,隻有最富有的人才能負擔起馬匹,這意味這他們數量稀少,通常隻用來偵查與傳令。裝備騎槍與小圓盾。
改革前:按從軍年齡來看分為青年士兵和成年士兵,裝備大體一樣。你提到的紅毛是區分兵種的,例如羅馬突擊兵帶“鼠頭”,後備長矛兵代兩根羽毛,成年軍團兵帶紅毛,還有的編製不帶頭盔裝飾。
早期軍團兵:通常戰時161人一方陣,帶方盾,配鐵片和皮製成的鎖子甲,3-4跟投槍,刺殺短劍。
後備長矛兵:161人一方陣,防具和早期軍團兵一樣,武器為對付騎兵的長矛。
突擊兵:108人一方陣,帶輕型甲或不帶甲,配8-10根投槍,小形輕便的盾,多為木皮製
改革後:出現附屬兵團,產生正規兵團,羅馬城防還有禁衛軍團,軍團騎兵編製普遍化
正規軍團:分161人和255人兩種編製,其中大編製一般定型為英雄部隊,掛金圖騰旗,方盾板甲,刺劍投槍。紀律嚴明,不愧是首屈一指的古代軍隊,頭上沒有了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