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編製(2 / 2)

附屬兵團:蠻族人居多,鏈甲長槍,橢圓盾,紀律明顯不如軍團

禁衛軍:為元老院或重要家族的親衛隊,是軍團中的精英,一般為161人一隊,護衛主上致死,有著古代最好的防禦甲。方盾牌,投槍,刺劍,其頭盔裝飾和一個向上的刷子一樣,挺常見的那種。

還有騎兵--

早期為輕騎兵和羅馬騎兵

輕騎兵:為先鋒和斥候工作,108人一隊,或幹脆散編,配小圓盾,和刺搶短劍,好像也有配投槍的。

羅馬的正規騎兵:108人一隊,一般在會戰中配合步兵使用,但一般不會單獨作戰,方盾長槍,配短劍,有和早期軍團一樣的良好防護

後期為軍團騎兵和禁衛騎兵

軍團騎兵:108人一隊,和軍團步兵防具裝備基本相同,但不配投槍配長矛,似乎使用的劍長了,可能是為了馬上砍殺需要。

禁衛騎兵:軍團騎兵加強版,人數少比較罕見,可能充當將軍護衛,和儀仗隊之類,編製不太清楚

注:關於人數編製上,在平時有中隊,小隊的編製。161人是戰時的慣用手法,但是不一定就是這樣。。。。

改變早期歐洲局麵的兩種東方武器裝備

1.馬鐙

當歐洲仍然在沿用亞曆山大的步兵方陣的時候,大漢與匈奴在北方草原上拚死搏殺,雙方均使用精銳騎兵作為主要核心力量大將軍衛青,驍騎將軍霍去病動輒帥數萬精騎出賽,直搗匈奴龍庭,而匈奴更是擁控弦者數十萬,雙方遠則箭射,近則刀劍砍殺,騎兵的迅猛威力令其他兵種難以匹敵.而歐洲的騎兵在作戰中起不到決定的作用,騎兵隻是被用來偵察,騷擾和追擊.歐洲騎兵戰鬥力弱的原因是:他們沒馬

鐙.

沒有鞍鐙的時代,人們需要騎跨於裸馬的背上,僅靠抓住韁繩或馬鬃並用腿夾緊馬腹使自己在馬匹飛馳的時候不致摔落。但這種方式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長時間騎馬容易疲勞,同時在奔跑的馬背上也難以有效地使用弓箭,而在近戰中,騎手無法隨心所欲地使用刀劍和長矛,劈砍或刺殺落空、雙方兵刃的撞擊等都隨時會令騎手從馬上滑下。因此這一時期騎兵除速度占優外,其戰鬥力是遠不如腳踏實地的步兵的,所以在騎兵到達目的地後,往往下馬作為步兵投入戰場,亞曆山大時代的馬其頓騎兵就是如此。

由於有了木馬鞍和馬鐙,匈奴騎手們能在騎馬的過程中朝每個方向射箭。”鞍鐙的引進,在歐洲來講是一件大事,正是它使騎兵取代步兵成為中世紀戰爭的主力,“一旦馬鐙成為8世紀的法蘭克人通用之物,馬匹不僅能用於迅速集中力量,並且也能用來作戰了。速度可以轉化為突擊。”“馬鐙使中世紀穿戴沉重的鎧甲的封建騎士得以產生。”由此可見其重要的程度。

2.弓箭

實際上,歐洲很早就有了弓箭,但是對古希臘、馬其頓、古猶太人和古羅馬軍隊來說,弓雖然也很重要,但隻是輔助性的兵器。因為歐洲早期的弓質量很差,竹子是常用的製作材料,箭的長度為2至3英尺,用竹子或藤條製成,通常采用金屬箭頭。這樣的弓射程很近,威力極小,用來對付重甲的步兵效果很差.匈奴人的弓箭與此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上:它們的弓弦能夠被拉長30厘米,有效射程超過200米,在100米內足以殺人,而且準確.騎術高超,弓箭威力大,這就是匈奴區區十萬人便能橫掃歐洲的原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