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裝備(1 / 1)

武器配備

編輯

戰劍

近距離武器。長50~75厘米的雙刃劍。鐵製,重約一千克。劍頭尖利,適合穿刺。劍柄用木,骨,象牙等製成。握把處的切削與手指的形狀吻合。

盾牌

傳為借鑒凱爾特人盾牌,起初為卵形,後來逐漸變成長方形,厚度也逐漸變薄,盾牌寬80厘米,長120厘米,用三張0.2厘米厚的木板重疊拚合,覆蓋上皮革,再蒙上布。並用L形的金屬配件提高強度。騎用圓盾輕裝步兵用。

狼皮帽

狼皮頭盔,戴在輕裝步兵頭盔外麵。

鎖子甲

一般軍團兵的鎖子甲是在皮革底料上縫上串接起來的鐵環而成。重約9千克。上臂部分用皮革防護(覆肩甲分直條的希臘風格與魚鱗狀的凱爾特風格。)

作者有話說:

標槍

遠距離武器,近戰也可用作短矛使用。前端為四點五英尺的金屬長杆,附有一個鐵槍尖。後端為四點五英尺的木製長杆,上麵繞有一根繩索,在投射的瞬間拉動繩索,使標槍旋轉前進,可刺破盾牌或盔甲,紮上標槍的主要起到打亂敵軍陣型和削弱敵人的作用。為了使飛出去的標槍不會被扔回,用過前端使用軟金屬(凱撒時代),以及連接部分使用木釘固定,投中時木釘會飛散開來使槍頭脫落(馬略時代)等辦法。到了帝國時代,為使重標槍增加貫穿力而增加重量,一般使用鉛製物,禁衛軍用的是青銅製的。

鱗甲

比鎖子甲防護較差,易於損壞,而且柔軟性差,所以並沒有普及。但由於誰都能製造,且易於維修,所以價格低廉。而之所以百人隊長會穿很可能是因為他在鱗甲裏還穿著鎖子甲。

脛甲

青銅製,保護小腿,隻有百夫長裝備。(另,又一個辨認百夫長的辦法:隻有百夫長的冠羽是橫向的。)

古羅馬軍隊的基本組織單位是軍團,由重裝步兵、輕裝步兵和騎兵編成,下轄大隊、中隊、小隊。兵種主要是步兵,也有戰車兵,逐漸發展了騎兵,後來,在與迦太基人的戰爭中,還建立了海軍。

當時,17歲到46歲的公民全都有義務應征入伍,並按照年齡和所持財產多少被分為4個兵種。首先,年少者和無力自備重裝步兵所需裝備者充當被稱為“維利特斯”的輕步兵。他們不著甲胄,僅靠頭盔和直徑約1米的小圓盾護身,以數枝輕投槍和劍為進攻武器。輕步兵在實戰時一般展開於戰線的最前方,充分發揮其機動力進行散兵戰。

擁有一定財產的青年充當“哈斯塔提”、壯年則被稱為“布靈吉佩斯””,這兩者構成重裝步兵的主力。他們的裝備完全相同,都披掛全副盔甲、手持著名的大型四角方盾“斯邱托姆”,武器為寬劍身的雙刃短劍“格拉蒂斯”和兩枝投槍--大型重投槍“皮魯姆”和小型的輕投槍“皮拉”。這些投槍的構造獨特,一旦刺中目標槍頭就會折斷,以防被敵方反擲回來,除用於投擲外,它們也能充當普通長槍使用。

最年長者以及軍旅經驗豐富者則屬於“托力阿裏”,他們的裝具與哈斯塔提和布靈吉佩斯相當,但不裝備投槍而改為手持一枝被稱為“哈斯塔”的長槍。此外,47至60歲的高齡市民,雖不必服野戰軍的兵役,但有義務隨時應召參加羅馬城的守備部隊。

除了上述的步兵(米利特斯)外,富裕的市民往往以騎兵或是騎士身份(埃克提斯)出戰。但當時羅馬人的騎術實在稱不上高明(他們甚至連腳蹬都沒有),因此騎兵一般不用於集群突擊,而主要用於偵察和牽製敵人。(圖4、13)

騎兵和重裝步兵一樣披掛全副盔甲,武器為盾與騎槍以及比步兵用的稍長一些的雙刃劍”斯帕達”。這些裝備,都是羅馬從不斷擴張中接觸到的薩姆尼姆、凱爾特、伊比利亞等諸多民族的軍事文明中吸收而來的精華。

有關海軍的一些介紹情況,我們在前麵已有所涉及,在此,就不再詳細介紹了。不過,作為一個海上貿易強國,羅馬海軍的實力在帝國時代達到了頂峰。而秦朝的水軍多為在內陸江河作戰,對這二者的對比,實在是勉為其難一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