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曆史(1 / 3)

概述

編輯

屋大維建立帝國後,並未公開實行帝製,而是對外宣稱恢複共和製,自己隻不過是共和國第一公民,元老院的首席元老(即元首,這也是元首製的來源)但實際已然成為獨裁統治者,稱奧古斯都(意為“神聖的”、“高貴的”)來稱讚自己的功績,意在神話自己。羅馬帝國一般被分為前期帝國(前27年~192年)和後期帝國(193年~476年)兩個階段。前期帝國經朱裏亞·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至安敦尼王朝(五賢帝時代)達到全盛。國家穩定、社會繁榮,被稱之為羅馬的黃金時期。

後期帝國從三世紀危機起,經伊利裏亞諸帝、戴克裏先的四帝共治、君士坦丁大帝的帝國,至狄奧多西一世死後將帝國正式分為兩部分(395年)。西部在內憂外患中衰落,在476年奧多亞克廢黜最後一個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奧古斯都路斯,西羅馬帝國滅亡。而東部帝國直到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史學家多稱其為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廷帝國。

羅馬帝國是古羅馬文明由原本共和時代進入帝國時代之後的一個階段,理論上是仍維持元老院主持的共和製,實際上是大權移交給皇帝獨攬的政體。[5]雖然最初幾位皇帝都並沒有正式稱帝,但是實際上已經具備帝製的特點,所以整個政府可以說是由皇帝領導而運作。羅馬帝國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扶菻。

羅馬帝國可以用來表示所有在羅馬統治之下的土地。羅馬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地跨三洲將地中海為自己內陸海的超級大帝國。羅馬疆域的全盛時期是圖拉真在位末年(117年),羅馬帝國此時總共控製了大約59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羅馬版圖動態變化圖

羅馬版圖動態變化圖

2曆史

編輯

建立

羅馬共和國末期,是一個動蕩的年代,特別是馬略的軍事改革之後,在馬略和蘇拉的爭權奪利中被削弱,緊跟著是凱撒對龐培的內戰。在這些動亂中,許多元老院議員陣亡、被處死、

蓋烏斯·屋大維

蓋烏斯·屋大維

被謀殺或是自殺。元老院裏充斥著前三頭的支持者,後來則是後三頭的支持者。

後三頭同盟瓦解後,屋大維、安東尼分掌羅馬的東西部,雙方矛盾日趨激烈。前31年9月,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的聯軍,在希臘的亞克興角(Actium)與屋大維交戰。在戰況最激烈的時候,埃及女王判斷失誤,認為安東尼獲勝無望,將自己的軍隊撤回埃及,安東尼也一起到了埃及。屋大維隨後入侵埃及,埃及女王和安東尼自殺,埃及也被羅馬占領。

前27年,屋大維巧妙運用政治手腕,一麵表示卸除一切大權,恢複共和製;一麵又裝作迫於元老院和公民的請求,接受與共和製度完全違背的絕對權力,成為元首(或可譯作“第一公民”)、最高統帥(Imperator,或可譯作“凱旋大將軍”、“大元帥”)、最高的代行執政官、終身執政官、保民官、大祭司長、第一元老等,並獲得了“奧古斯都”和“祖國之父”的稱號(以後的皇帝也有這些頭銜)。屋大維的這場精彩演出宣布了羅馬帝國的建立。

前期帝國

朱裏亞·克勞狄王朝

屋大維在位期間,不斷對外征戰。經過對西班牙北部部落的連年苦戰,在西元前19年完全征服了西班牙。從西元前16年起帝國出兵阿爾卑斯山東部和多瑙河上遊,建立了雷蒂安(Raetia)和諾裏克兩個行省。接著又出兵多瑙河中下遊,建立潘諾尼亞和米西亞(Moesia)兩行省。羅馬在前12年到5年間經過連年征戰,征服了萊茵河到易北河之間的土地。在公元1年,羅馬統治下的人口達到3340萬人。但新征服的土地不斷發生暴動。9年,羅馬將領瓦魯斯(PubliusQuinctiliusVarus)在鎮壓日耳曼人起義的條頓堡森林戰役(BattleoftheTeutoburgForest)中遭伏擊而全軍覆沒,以至於羅馬不得以放棄萊茵河到易北河間的土地。之後屋大維沒有進行大的征伐,隨後的百餘年是一段很長的穩定局麵,稱之為羅馬和平時期。

屋大維在14年死後,傳位養子提比略(Tiberius)。提比略加強皇

尼祿

尼祿

權,取消了公民大會的立法權和選舉權,將近衛軍集中到羅馬以保衛皇帝,並製裁一切反對皇帝或是非議皇帝的言行,要求元老院隻能和他發表相同意見。由於提比略獨斷專行,和元老院關係緊張,他於26年隱退到卡普裏島,並在那裏統治羅馬近十年。37年,提比略病死卡普裏島。

提比略死後,近衛軍立卡裏古拉為帝。這是羅馬史上第一次軍隊擁立皇帝。卡裏古拉患有精神病,不理國政,沉迷於娛樂活動。並喜怒無常,經常處死人或沒收財產。他甚至任命自己的坐騎為執政官。40年,他在羅馬演講鼓吹個人獨裁,並神化皇帝。41年,卡裏古拉被近衛軍殺死。

卡裏古拉死後,近衛軍擁立他的叔叔年邁的克勞狄即位。克勞狄改革政權機關,建立了一套官僚體係。中央有三個部門,即秘書處(掌內政軍事外交)、財務處(掌財務)及司法處(掌法律),並提高騎士地位和將羅馬公民權授予行省居民。由此,行省貴族也可以充任高級官員或是元老。克勞狄在位期間還修建了台伯河口的奧斯提亞港以及大規模的輸水管道。對外擴張方麵,克勞狄又新征服了不列顛南部和毛裏塔尼亞。54年,克勞狄被皇後小阿格裏皮娜毒死。

克勞狄死後,養子尼祿即位。尼祿是羅馬史上著名的暴君,不理國政,殘暴嗜殺,熱衷於娛樂、演戲、玩女人,以“偉大的藝人”自居。64年,羅馬發生大火,全城幾乎全部焚毀,尼祿反而在宮中吟詩歌唱,在大火過後又修建新宮,號為“金宮”。時流言尼祿放火以便建造新宮,尼祿為消除流言,以基督徒為替罪羊,大肆捕殺基督徒。[1]由於尼祿暴政,各地反抗不斷,不列顛、高盧、西班牙等地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在巴勒斯坦更是爆發了猶太戰爭。此時,尼祿又到希臘進行長時間的藝術戲劇巡回演出,稱“希臘人是唯一能欣賞音樂的民族”。68年,西班牙地區的將軍加爾巴造反自立為帝,元老院立即承認加爾巴為帝,宣布尼祿為祖國之敵並判處死刑。尼祿在逃亡途中自殺。

四帝爭位期

加爾巴稱帝後,由於年老體衰,無力控製局麵,導致各地將領擁兵自重。69年1月,下日耳曼總督維泰利烏斯稱帝,同時加爾巴被部下奧索所殺,奧索自立為帝。3月,維泰利烏斯出兵與奧索爭奪帝位,奧索戰敗自殺。7月,平定猶太人叛亂的將領韋帕薌稱帝。10月,韋帕薌擊敗維泰利烏斯,結束了皇位爭奪戰。

弗拉維王朝

韋帕薌上台後帝國麵臨危機,他首先鎮壓各地起義,其中70年,他的兒子提圖斯率兵進攻耶路撒冷,城破後屠城搶掠,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人不計其數。為了

古羅馬廣場

古羅馬廣場

彌補財政上的巨大赤字,他猛增稅率,提高行省的稅額,使他得到了足夠的錢來整頓軍事和內政。另外,韋帕薌統治時期大大加強了行省的地位。73年,他將各行省貴族加入元老院,並授予許多行省貴族羅馬公民權,使行省貴族廣泛參政。

79年韋帕薌死後,兒子提圖斯即位。提圖斯為政溫和,在他任內維蘇威火山爆發埋沒龐培城。提圖斯於81年去世,弟弟圖密善即位,傳言提圖斯為圖密善所毒死。圖密善專製獨裁,以“主上和神”自居,蔑視元老院。對外擴張方麵,圖密善在南日耳曼取得了成功,但在對達西亞的戰爭中兩次失利,不得不送禮講和。89年,圖密善借口支持叛亂,處死了一大批元老顯貴,招致眾人不滿。96年,圖密善死於宮廷政變。

安敦尼王朝

圖密善死後,元老院推舉參與政變的前執政官涅爾瓦為帝。涅爾瓦尊敬善待元老,元老院的權威得到一定恢複。但涅爾瓦相當不受軍隊和軍事統帥的歡迎。為了爭取軍隊支持,涅爾瓦在即位的第二年,挑選戰功卓著的日耳曼總督圖拉真作為養子,成功平息了軍隊的不滿。

98年,涅爾瓦去世後,圖拉真即位,他是第一個出身行省貴族的皇帝。圖拉真繼續執行涅爾瓦善待元老的政策,興建公共設施,並積極對外擴張,圖拉真時期是羅馬帝國疆域最大的時期。在公元100年,羅馬統治下的人口達到4350萬人。從101年起圖拉真就率兵入侵達西亞,至106年完全征服達西亞,設達西亞行省。圖拉真舉行了盛大的凱旋式,宣布過123天的節,並建造圖拉真圓柱紀念。在105年,圖拉真占領阿拉伯北部,設阿拉伯行省。114年,圖拉真並入亞美尼亞,設亞美尼亞行省。圖拉真繼續東進,擊敗了帕提亞軍隊,於116年占領帕提亞首都泰西封。當年年底,圖拉真兵抵波斯灣,他是唯一達到過這裏的羅馬統帥。117年,圖拉真病重撤軍,設亞述和美索不達米亞兩個行省。臨終前宣布哈德良為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