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略的軍製改革,似乎成功地挽救了搖搖欲墜的共和政體下的羅馬軍製,但用長遠觀點來看,由傳統型的國民軍向職業軍隊的轉變,必然帶來軍閥勢力的擴大,而終將毀滅共和政體本身。在淒慘的內亂結束後,終於出現了打倒並吸收了全部軍閥勢力的唯一的最高權力者——帝國皇帝。
帝製後期至拜占庭中期
(公元3世紀到公元7世紀)——機動野戰軍
在羅馬的疆土與權威都達到巔峰的五賢帝時代(公元96至192年)之後,羅馬帝國開始出現衰亡的征兆。內部爆發的社會經濟矛盾日漸激化,外部又不斷受到以日耳曼諸民族為首的異族入侵,內憂外患無時不在威脅著這個老大帝國的存亡。
到了俗稱“公元3世紀的危機”時,昔日出盡風頭的羅馬軍團已經大多淪為普通的國境守備隊,失去了戰略上的機動反應能力。為了填補戰略機動兵團的不足,羅馬人開始針對各個戰役臨時編組獨立的騎兵旅(威克希拉提歐)。到了君士坦丁諾斯大帝(在位公元324年到337年)治世時,終於以這些騎兵部隊為骨幹,編成了皇帝直屬的機動野戰軍(科米塔托斯)。
被騎兵奪去“陸戰之王”桂冠的步兵們身上,再也見不到2個世紀前的風光了。為了節約預算裝備騎兵,步兵的的裝具不得不大大簡化。甲胄被換成簡便而廉價的式樣,羅馬軍團的象征——方盾、重投槍和短劍都被廢止,改為裝備橢圓形盾牌、騎兵用雙刃劍斯帕達、更輕的投槍“斯皮庫魯姆”(再後改用長槍‘朗克爾’)。
而傳統上表示外籍軍團的“輔助軍”一詞,在全帝國自由民都已獲得同等市民權之後,改為泛指輕裝步兵部隊。
騎兵中存在有諸多兵種,其中的主力毫無疑問當屬重裝騎兵。羅馬的重裝騎兵的裝備與戰術基本上模仿自敵對的波斯人,其中最精銳的裝甲騎兵“庫裏巴那利”人馬皆被甲,兵士左手掛圓盾、右手攜長達4米的騎槍。此外,馬匹不被甲的重裝騎兵一般被稱為重騎兵“卡塔弗拉庫提”。到了拜占庭時代,重騎兵比裝甲騎兵更受青睞,甚至還有人專門生造了著名的“拜占庭重騎兵”(拜占庭·卡塔弗拉庫托斯)一詞。
帝製後期的羅馬騎兵的另一特色——弓騎兵(薩吉塔利),同樣是總結了對波斯作戰的經驗而誕生的。在波斯帝國的騎兵戰術中,重裝騎兵的強大衝擊力和弓騎兵的密集火力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
君士坦丁諾斯大帝麾下的機動野戰軍,是由5個近衛騎兵旅(威克希拉提歐·帕拉提那)、5個近衛步兵軍團(雷吉歐·帕拉提那)以及10個近衛輔助軍團(阿庫西裏烏姆·帕拉提那)為主編成的混成部隊。之後,隨著帝國周邊形式的不斷惡化,這支部隊的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
在騎兵旅和步兵軍團中,都開始以新的營(奧爾德)為戰術單位進行編組。每個騎兵旅由3個營構成,兵力約為1000人左右。每個步兵軍團由6個營編成,總兵力介於1000到2000人之間。
除機動野戰軍之外,原有的步兵軍團紛紛縮編,被正式改編為國境守備隊(利密塔內)。而從這些國境守備隊和輔助軍中抽調、被用於加強機動野戰軍實力的兵員,則被稱作準機動野戰軍(普塞多·科米塔托斯)。
身為駐紮在首都羅馬的唯一武裝部隊,濫用特權多次介入皇室繼位之爭的皇家近衛隊,在公元312年的米爾維烏斯橋會戰中被君士坦丁諾斯大帝親率大軍擊潰,從此消亡。大帝又組建了新的近衛騎兵隊(斯科拉埃·帕拉提那)作為自己的護衛部隊。其編製單位為團(斯科拉),大致相當於野戰軍中的旅,在帝國的東、西部各駐紮著5個近衛騎兵團。
據考證,君士坦丁諾斯大帝治世時,羅馬帝國的總兵力高達帝製初期的3倍,約有100萬人。而其中騎兵所占比例更是帝製初期所不可比擬的,有鑒於此,總軍費絕不止翻了三番。這真是一個巨大的諷刺——本該用來保衛帝國的軍隊反倒成了帝國沉重的包袱,正在一點一點壓垮帝國本身。
除上述諸兵種外,到了帝製末期,為了緩解兵力不足,皇帝們甚至不得不經常倚賴移住到帝國境內的對帝國友好的異族軍隊了。盡管這些同盟軍(弗埃德拉提)從未得到真正的信任,但他們還是不停地滲透到帝國軍隊中來。在帝國的西半部分,不單是普通士兵,就連將官的位置也在被他們不斷蠶食,最終導致整個帝國沉淪於異民族世界的汪洋大海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