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軍禁衛軍(1 / 3)

羅馬禁衛軍(PraetorianGuards),主要指古羅馬帝國(前27年—395年)期間羅馬皇帝和宮殿的衛隊[1]。“禁衛軍(Praetorian)”一詞來源於拉丁語中的“Praetorium”,意思是羅馬將軍的營帳。部隊由羅馬公民中的精英組成,主要為步兵,並伴隨一小部分騎兵。羅馬禁衛軍在公元前27年由羅馬帝國開國皇帝屋大維出於政治考慮創建,在公元4世紀初,由於禁衛軍失去了本來作用,又愈加控製,君士坦丁大帝宣布解散這支部隊並徹底拆毀其營地。

2禁衛軍職能

編輯

禁衛軍最初負責保衛羅馬皇帝和皇宮的安全,並協助維持羅馬城的治安,並且在戰場上也要負責保衛皇帝性命,並參與作戰。禁衛軍是少數能夠進入羅馬城的部隊。禁衛軍平時在皇宮附近巡邏,早期在羅馬城附近的村莊駐紮,後來禁衛軍大本營建成後,開始改為在大本營中駐紮。

3禁衛軍曆史

編輯

早期曆史

禁衛軍的曆史可追溯到愷撒時期羅馬將軍的私人衛隊,由於將軍們的營地被稱作“Praetorium”[2],所以那時的將軍衛隊也稱為“Praetoriani”,和後來的禁衛軍稱呼相同。公元前27年,屋大維在創立了羅馬帝國後,逐漸意識到擁有一支精良、忠誠的“私人衛隊”不僅可以保證自己的安全,更可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提升自己的名望,於是便成立了羅馬禁衛軍,麵向全體公民招募新兵。成立之初的禁衛軍共包括9個步兵大隊,戰鬥力不分強弱,每隊500人,與一個標準羅馬軍團相比人數略遜一籌(後擴大至每個大隊1000人,遠超過一個羅馬兵團人數),還有24個騎兵中隊,這些騎兵部隊被統稱為“EquitesSingularesAugusti”[3],意為“皇帝陛下的私人騎兵”,每中隊包含30名禁衛軍騎兵。在某一時段,隻會有3個步兵大隊和少許騎兵駐紮在皇宮附近,負責巡邏以保證宮殿和皇帝的安全,其餘的部隊都分別駐守於羅馬城附近的城鎮村落,這樣不僅可以及時回援更可防止禁衛軍發動大規模叛亂。屋大維在世期間,禁衛軍表現出了其應有的忠誠,為此禁衛軍得以被保留,開始走上曆史舞台。

禁衛軍附屬騎兵

禁衛軍附屬騎兵

屋大維死後,繼位的提比略對禁衛軍管理不當,致使禁衛軍長官謝亞努斯()在禁衛軍中大權獨攬,他甚至說服了提比略在羅馬城旁邊修建了“禁衛軍大本營(CastraPraetoria)”,使得本來分散的禁衛軍力量一下集中起來。盡管謝亞努斯不久就因犯上被處死,但從大本營竣工之日開始,強大且集中的禁衛軍便有了直接參與政治的資本,這使得後來不少皇帝都不得不乖乖聽從於禁衛軍長官的要求[1]。

禁衛軍營地

禁衛軍營地

征戰表現

屋大維最初設立禁衛軍時,也要求這支部隊在關鍵時刻為皇帝征戰。在戰場上,禁衛軍的作用與其他羅馬軍隊在本質上完全相同。不過大多禁衛軍作為被皇帝調遣的一支軍隊的征戰史都屬於羅馬帝國早期的曆史,此時羅馬皇帝還能夠對禁衛軍進行有效的控製。例如自從公元14年,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去世後,繼任者提比略皇帝麵臨著潘諾尼亞(Pannonia)和萊茵(Rhine)兩個地方軍團的叛亂。根據羅馬著名曆史學家塔西佗的記載,最後潘諾尼亞軍團被由提比略之子德魯索斯(Drusus)率領的兩個禁衛軍步兵大隊、禁衛軍騎兵隊和一些日耳曼親衛(私人保鏢)鎮壓,而提比略的養子、擬定的繼任者卡裏古拉,則率由羅馬軍團和部分禁衛軍部隊組成的大軍擊退萊茵軍團的日爾曼叛亂者,並在接下來的兩年中繼續入侵日耳曼地區。禁衛軍與地方軍團在這次平叛中扮演了類似的角色,而且其戰鬥力也被充分地體現出來。

戰鬥中的禁衛軍士兵

戰鬥中的禁衛軍士兵

後來禁衛軍的戰爭活動也愈加頻繁,不過此時他們已經逐步脫離了皇帝的管控,成為了披著“正規羅馬軍隊”外衣的“雇傭兵”,隻有皇帝出身武將或威信極高時才能完全控製禁衛軍的活動並不用給予過多賞金,但皇帝力量較弱之時,禁衛軍的好財本色便逐漸展現,開始為錢財而賣命,在戰場上這一行為也時有體現。在69年四帝爭位的混亂期,禁衛軍為肯給賞金卻僅有少數行省支持的皇帝奧托(Otho)作戰,而且在第一次貝德裏亞庫姆之戰(BattleofBedriacum)中幫助奧托贏了短暫勝利[4]。又比如暴君圖密善由於給予了禁衛軍大筆賞金,獲得了禁衛軍的支持,從而可以指揮他們走向戰場。而至於禁衛軍完全接受皇帝管理的時日,恐怕也隻存在於圖拉真到馬可·奧勒留統治期間,在後來漫長的“三世紀之亂”時期,禁衛軍則又開始為金錢而行動。

政治角色

自謝亞努斯因為提比略對其要求賞金極為不滿而處死之後,禁衛軍開始表現出一種野心十足的政治欲望,為了賞金他們要挾皇帝,如過有人出高價雇傭禁衛軍,他們甚至不惜對皇帝和高官實施暗殺,禁衛軍為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甚至可以操控皇帝的繼任[5]。隻自首位皇帝奧古斯都去世之後,禁衛軍對皇帝大多時候都不是絕對的忠誠。有大量的皇帝為了收買忠誠而不得不向禁衛軍付大筆賞金,少部分食言的皇帝則被打壓或被暗殺。

禁衛軍宣布承認克勞迪烏斯為皇帝

禁衛軍宣布承認克勞迪烏斯為皇帝

典型的事例就發生在帝國早期,作為禁衛軍內有權威的長官,謝亞努斯可以說為禁衛軍的政治地位提升奠定了基礎,但提比略由於他屢次犯上而越發地厭惡他,於是第一次向禁衛軍授予了“皇帝賞金”(Donativum),而謝亞努斯則被自己的手下殺死,此後禁衛軍便總是對這筆賞金虎視眈眈。又如卡裏古拉死後,克勞迪烏斯向禁衛軍支付了大筆賞金,從而走進皇宮當上皇帝,但他自己不得不每年繼續向禁衛軍發放賞金以尋求支持。

盡管禁衛軍在皇位爭奪混亂時可以控製皇帝的生殺大權,但是卻無權參與日常的政治工作。他們在政治場合上並沒有元老或官僚那樣的影響力,以致在做出難以令人容忍的行為後會遭到後來的皇帝的報複,例如公元193年,在康茂德被禁衛軍長官命令殺死後,狄圖斯·尤利安努斯(DidiusJulianus)出重金向禁衛軍購買皇位,為此禁衛軍又一次殺死了剛繼任皇帝的佩蒂納克斯,引起各界不滿。後來潘諾尼亞將軍賽維魯打著為佩蒂納克斯報仇的旗號率軍進入羅馬後殺死了尤利安努斯,當上了皇帝,解散了當時刺殺成性等禁衛軍,轉而由自己的潘諾尼亞軍團的部分精兵成立了新的禁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