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高情商家長要培養孩子擁有六項生存能力(2)(2 / 2)

要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就要培養其交流溝通的能力。孩子在咿呀學語時,家長就要開始配合。用孩子的說話方式配合孩子,與其交流雖然有些麻煩,但這種親子交流對提高孩子的溝通能力非常有益。這種親子之間的交流,能使得家長和孩子相互體會對方的心思,並積極作出評價,從而享受互動的樂趣。

要提高孩子的溝通能力,就要鼓勵孩子廣交朋友,多參加社會活動。家長必須為孩子創造交朋友的機會。孩子的世界和成年人的世界一樣,如果接觸頻繁,自然就能發展密切的關係,孩子自然就能在對方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反之,如果彼此都保持距離,交往就隻能停留在禮節性階段。不培養孩子與別人相處的能力,孩子長大後就可能變成“即使內心寂寞也不懂如何與他人接近”的人。

像雷鳴這樣,鼓勵小妮去競選班長,就是一種提高小妮溝通能力的有效途徑。小妮當上班長,不僅能滿足她在這方麵誌向的需求,而且還可以提高她的溝通能力。作為班長,小妮不僅要與同學溝通,還要代表本班與班外的人和組織打交道,這能夠使小妮提高與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班長與他人的交流機會比一般的同學要多,久而久之,溝通能力自然就會提高。

溝通能力提高了,領導力自然也能夠提升。班裏開展活動,班長要與各方麵協商,協調好活動的時間、場地、經費等;在這種來回往返的協商過程中,其溝通能力能夠大大提高。並且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總會有各種意外情況出現,班長必須有良好的判斷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的判斷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提高。這樣,孩子的領導力自然而然就會登上一個台階。

反思:你是否鼓勵孩子與周圍的小朋友交往?

判斷能力

--讓孩子學會隨機應變

吃晚飯時,小彬突然感歎:“我們班主任真讓人崩潰!”

“是什麼事讓你崩潰?”爸爸湯原問。

“今天,班主任要求我們全班都背《弟子規》。小明沒背出來,老師就罰他放學後留在教室抄一百遍《弟子規》。”

“這有什麼!”媽媽殷倩讚成老師的做法,“隻有這樣,小明才會長記性,背得牢!”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背這種稀奇古怪的東西?”小彬顯然不同意殷倩的說法。

“你一個三年級的小學生懂什麼!老師怎麼要求你就怎麼做吧!”殷倩不以為然。

“老師說,讓我們背《弟子規》就是讓我們學習做人的道理,那《弟子規》不就跟我們的小學生守則是一回事嘛!”小彬說,“我們班的小丫將小學生守則編成順口溜,比《弟子規》好背多了!”

“湯原,你得管管你兒子!”殷倩見自己說服不了小彬,就讓老公幫自己,她說:“《弟子規》是流傳了幾千年的經典,他怎麼這樣沒有一點敬畏之心呢!”

“《弟子規》怎麼就成了‘流傳了幾千年的經典’了?你也是人雲亦雲。《弟子規》是清朝一個窮秀才給學生編的順口溜!我覺得小彬說得對,沒有必要太把一個順口溜當回事。”湯原笑著對兒子說。

“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殷倩不想再爭論了,收拾碗筷往廚房走去。

“小彬,你們班小丫編的順口溜,是不是一定就比《弟子規》好,這個問題並不重要。”湯原笑著說,“我欣賞你這種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和自己進行判斷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