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沒有人知道的秘密(3)(3 / 3)

就現代社會的狀況來說,似乎偏向左腦型的數位思考居於主流。這是為了便於維持高度發達的管理型社會,以明確區分經文字及符號化的資訊,作為互相傳遞之用途,如此可避免錯誤發生。

現實上由於不需要規模龐大及綜合性質的思考,一種屬於短時的、片斷的因應處理技術,就受到倚重。

教育上盡管一再受到輿論指責,然而片斷的灌輸知識的數字型教育方式依然居於主流。無論在尖端技術或其他部門(如由電腦所代表的計算或合理思考的係統),都會獲得優先采用。由此可見,現代的人多半屬於偏重左腦(數位型)的智商人。

然而,右腦卻具有左腦所缺少的,或者電腦所缺的其他重要能力,如綜合能力強的人突出體現在創造力,自由的構思能力、策劃能力,或透視整體而預知將來的能力……等。因而本書所介紹的“財商型孩子”會使整個社會充滿活力。

事實上,人類腦部應該是左右腦均衡使用,才能發揮最大效能。例如:意象或構想由右腦分擔,再由左腦換成具體的言語,由胼胝體擔任橋梁的作用,這就是角色的分擔。培養綜合能力強的天才最重要的是糾正偏向左腦的思考方式,而回複原來均衡的狀態。因此必須正確認識右腦的重要性, 從新生兒階段就要積極去因應推行。

自從笛卡兒提出“為什麼人體構造中心是一個整體,而腦卻分成兩部分?”有關腦部研究便開始在世界各地展開並持續至今。

經過不斷的實驗,得到下麵的結論:右腦與左半身的神經係統相連,掌管其運動、知覺;左腦則與右半身的神經係統相連,掌管其運動、知覺。因此,右耳、右視野的主宰是左腦;左耳、左視野的視聽歸右腦管轄。

胼胝體連接兩腦,透過胼胝體兩者互相溝通,維持腦部正常活動,此項腦部活動的分工情形,由美國的諾貝爾獎學者斯培裏博士證實。

斯培裏博士做了以下實驗:在分離腦患者的左視野上放置螺絲與螺帽,然後問:“這是什麼?”患者回答:“不知道。”若問:“應如何使用?”患者會兩手拿起螺絲與螺帽,將螺帽穿進螺絲中。

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胼胝體分離,左右腦不能溝通,故無法用言語表達,但辨別螺絲與螺帽及其用途,可從印象中得知。因為斯培裏博士的各項實驗,我們可以了解左右兩腦的特性。

左右腦的機能並非在最初時即決定。人類兩歲左右時,語言中樞尚未形成,過了兩歲才開始漸漸發達,所以在這之前完全為右腦的印象世界。六歲以前,即左腦固定之前,語言中樞尚未成熟,事物的思考大概以右腦為中心。

可見幼兒期是一個關鍵期,若無任何刺激的話,實在很可惜,所以應盡早刺激幼兒的右腦活動。這並非危言聳聽,請做父母的注意;若以不適當的方法刺激腦部則會產生反效果,下麵的資料可以證明此項事實。

從嬰兒出生到三歲左右的這段時期,隻是不斷的供給食物、水分等,而不教任何語言動作,試想小孩將會如何發展呢?或許你無法相信,事實上,那個小孩等於死掉了。

翻閱曆史文獻,從古代到中世紀有許多這樣的紀錄,在保姆人手不夠、孩子數目過多的難民收容所中,確實發生過這種悲慘的事實。錯誤的接觸方法,與沒有任何刺激一樣,小孩天生的秉賦會漸漸受損。

學校成績好壞不可信(不要忽略右腦教育)

有些母親從幼兒園時即開始教導小孩有關數字計算或困難的語詞等。而且內心頗為得意的說:“我的小孩真聰明!”這類母親大概相信這種方法對小孩有益,事實上若真的有心教導,雖僅是幼兒園的孩童,也能記憶相當程度的東西。例如:我們經常在電視節目中,看到表現特殊、記憶奇佳的小孩表演,這是絕對有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