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
成人
老人左腦。
能分辨母親的聲音。
能分辨人的臉。
開始在幼兒獨自的印象世界遊玩
直觀力敏銳、瞬間記憶。
開始用點畫潦草描繪等使自己的印象成畫。
看到的刹那能判斷數量的增減。
三歲以後具備“相似圖形”的能力。
幼稚園時期進入圖式繪畫,根據所知道的概念畫圖,常用透視表現。
敏銳的直觀力減弱,十歲是關鍵。
想以自己的方式把所見的表現於畫上。
擁有抽象概念的印象。
進入“寫生時期”
思考方式發揮獨創性。
感情方麵獲得宣泄。
運動能力雖衰退,判斷力、企畫力則與成人相當開始就嬰兒語言(達--達,嗚--嗚)
一歲前後開始會行走。
開始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語言。
兩歲左右開始進入“含意時期”,能說出“娃娃”,也能說出自己的姓名。
三歲以後逐漸能了解數的概念。
能夠做選擇題,是非題等。
開始捕捉“家”“人”等固定形象繪成“概念畫”
無法直觀的捕捉數目,必須經過算術才能把握。
計算如掌握無機質一樣。
想學習英語等非印象式的語言。
想以常識或論理解釋事物。
發揮計劃方麵的能力。
一時想不到類似符號的東西(電話號碼、人名等)
思考力、概念的能力減弱。
由此可知,左腦是人類基本的必要能力,而右腦是為達到更佳境界所不可或缺的輔助工具。
這裏先簡單介紹左右兩腦機能的不同之處,若能把握兩者之間的差別,有助於了解訓練右腦的必要性。
“左腦”
最大特征--具有語言中樞
說話、領會文字、數字、寫文章。
把複雜的事物分析為單純的要素,以“理”為依據循序思考。
“右腦”
在感覺的領域發揮能力
鑒賞繪畫、欣賞音樂、感覺事物、從瞬間的直觀領會,從整體的觀點把握事物。
這些活動,我們以大腦生理學的方式來說明。
A形狀認識力
僅記住事物的一部分,就能掌握整體的形象。
B音樂認識力
能感應聲音高低及分辨不同的音色。
C空間認識力
立體式的構想,以感覺性認識空間。
D繪畫認識力
不單記意圖形,把事物表現成一幅圖畫。
E印象力
根據文字擴大印象的能力,與創造力相關。
F造型認識力
視抽象的語言或事物為圖形
以上是左右兩腦基本機能的差異。
語言型左腦、印象型右腦
簡單的說,右腦為“印象腦”,左腦為“語言腦”,如此考慮就容易了解了。
在解剖學上發現左腦和右腦的差異,是一位名叫諾曼·凱舒溫特的美國神經科學家。他仔細比較人死後的腦部,發現左右非對稱性存在的事實,稱為“側頭平麵”的部位,左腦顯著的大,這個部位與語言有關聯。並且在懷孕三個月後的胎兒腦部,就能看到左右非對稱性 存在的事實。
我們觀看整個人體的動作,右腦即腦部的右半球,控製身體左側的感覺和運動。相反的,左腦即腦部的左半球,控製身體右側的機能。例如,進入右邊視野的資訊是傳給左腦,進入左邊視野的資訊則傳給右腦。這些左右視野映入的資訊,就通過胼胝體聯絡左右腦。
然而,人類的言語機能存在於左腦。右腦具有印象、空間性資訊的處理等功能。左右腦具有不同的功能,然後互相進行思考與意識的綜合性活動。如從構思或思考的層麵看,可以構成右腦型思考為“類比型思考”,左腦型思考為“數位型思考”。所謂類比有如鍾表的指針,連續而平穩的表現資訊;至於數位則如數字型電子表,把數或量等資訊,按照各個位數明確區分後,以不連續形態表現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