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和培養財商型孩子)
一、不一樣的孩子(不同類型的孩子不同的培養方案)
智力優先發展型的兒童成長的特點是從尋常到不尋常,逐漸上升的過程。他們是天生的贏家,贏在每一天,通過日積月累,最後到達成功之頂峰。因此,勤奮、上進是他們成功必需具備的品質。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要慢慢地鞏固他們“贏”的心理,幫助他們克服障礙,培養他們的韌性,樹立他們的信心,使他們早日自立、立於不敗之地。他們是介於“管”與“不管”之間的孩子,即不能放縱,也不能溺愛。這是他們與“智商型孩子”、“情商型孩子”之間最大的區別,所以稱他們是“財商型孩子”。他們穩步的成長過程,可以促使他們始終保持智商的優勢,使他們個個顯得出類拔萃、自信過人,在各個領域有所作為,所以說他們是專業天才,是未來中產階級社會的主流,是最穩定的社會支柱。正因為如此,所以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有著許多與其他類型的孩子不同的培養方法,也是我們目前最容易理解的教育方法,人們曾經倡導的“快樂教育法”“卡樂威特教育法”都是屬於適合這類孩子的教育方法。盡管培養訓練和監督考察的程序還不完整,但主要思想都適合這類孩子。問題隻是現有的各種教育法都忽略了不同類型的兒童,在整個成長過程中應有著完全不同的培養教育大方案,因才施教不僅要體現在教什麼上,還應該體現在怎樣去教上,怎樣才能保證成才,怎樣去挖掘他們的潛力,在什麼時候哪個方麵獲得成功,而對這個“人才工程”應該從哪幾個方麵去“實施”如何保證“質量”。
與傳統模糊的教育方法不同,現代的教育方法應該是:在生理、心理綜合品質等方麵都具體量化的教育方法。隻有如此,我們才能說這一整套的培養訓練天才兒童的教育手冊,可以保證施教的對象必然獲得成功,而不是那種可以成功的教育方法。智力優先發展型的兒童,成才的時間段為24至38歲之間,晚於情商型的14至22歲,早於財商型的38至52歲。當然還會有個別的提早或推遲的現象,但主要的時間段即在於此。而且從這“三趟成才的班車”我們可以看出!沒有趕上“早班車”的兒童,在時間上還有機會趕“中班車”,未趕上“中班車”的還有希望趕“末班車”。盡管“改車次”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但不是完全沒有可能。因為兒童在發育、發展的過程中,智力、才情、才能的發展都有相對的優勢,而且會交替變化。才情優先發展型的兒童,在一段時間以後,可能出現智力的超速發展進而顯示出智力的明顯優勢,智力優先發展型的少年,在進入成年時期後,也有可能轉變成才能高度發達的財商型。很顯然,這種優勢的轉變,很有可能促使他們“改乘車次”。正因為如此,原打算乘做“末班車”的也有可能乘上了“早班車”或“中班車”, 因為財商型的兒童並不是缺少智力與才情,無論是機遇的到來或環境的驟然改變,都有可能促使他們改乘車次,作出新的抉擇。
監督考察的方法(有效的管教)
許多父母因為未能有效地運用行為控製的技巧和一貫的管教態度,乃至失去了子女們對他們的敬愛。雖然有些父母認為管教就是用很嚴格的態度或規矩來要求子女,事實上呢,全然不是這麼回事。有效的管教是以因--果之間的關係為基礎。因此,像以愛取代體罰,自 由代替專製,公開代替壓抑等等論調,根本是荒誕的。不可否認的,我們隻管教我們所愛的人;而社會上的自由是局限於某一個範圍之內,因此自我表達就像其他的事情一樣都是需要學習的。我們管教子女的目的是要使每個孩子都能發揮所長並且使他們能得到真正的快樂。為父母者是有責任認清這一事實,並且也應該為他們在基本人格和行為上奠定良好的規範。所以我們不能將這個神聖的責任推於孩子的身上,而認為該由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當我們在教導孩子如何思考時(即建立價值觀、評斷事物),我們應該注意到孩子的心態是否朝著正當的途徑發展,決不可用讓孩子有建立理性思考的借口來推卸自己的責任。每一位父母親都應該一開始就深切地認識自己有協助孩子建立正確人格以及未來獨立個性的神聖使命。教導孩子們讀書、寫字以及端正品行,這都充分表現出社會與父母的價值觀。有的父母說:“那並非我的本意。”這種父母在思想的過程上應該做適度的調整以適應社會各種角度的看法。每一個父母都應該清楚地知道哪些是孩子的決定,哪些則是屬於父母自己的。如果為父母者能認清這一項責任,並且勇於承擔不推卸責任,那麼孩子們就會在基本的學習過程中發展出他們的價值觀。總之,父母或孩子都該認清,秉持自己本身的價值取向來做事是需要極大的勇氣。
1.懲罰-- 一種學習的方法(鼓勵孩子在艱難中的拚搏)
在社會上或是與工作有關之懲罰的第一個要點是要看孩子處於哪裏,也就是說確定孩子目前所做的行為,以了解該行為是何時開始的。有關學校的工作,在孩子的麵前而言是很容易處理的問題。在衡量不當的社會行為時,偏執不會是主要的考慮項目,而研究孩子為何會有某種行為的背景是毫無意義和毫無必要的方法。學理上的研究往往要花上好幾天,而社會性的評析隻需要幾分鍾。父母往往因為孩子過去的一些行為、經驗、適應過程或成績而自以為找出不適當行為的原因。管教子女是父母們責無旁貸的義務;如果孩子由於誤導而產生不良的品行,那麼父母本身建立思想體係時應該小心自己的觀念在修正時會影響到子女,換句話說,也就是父母在擬定自己的思想體係時千萬不要先影響子女。正確的學習態度才能造成期望吸收新知識的渴求(動機),而作法上是由外向內的。父母了解了學習本身就是工作,那父母一定會增加事先的獎勵以鼓勵孩子在艱難中的拚搏,這種作法是一種強化達到長期性目標的部份行為--即使孩子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