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告訴孩子“談判”的底線(1)(1 / 1)

《爸爸去哪兒》播出後,我看到網絡上有人寫了這樣一篇文章:“看到郭濤跟林誌穎來參加這個節目,我特別欣慰。『言*情*首*發www.Klxsw.com如果他們不來,郭濤可能永遠意識不到他粗暴的一麵,林誌穎永遠意識不到他給孩子的安全感不夠,對孩子照顧太少……教育方法不一樣,呈現出來的結果就不一樣,像Kimi,前一秒鍾還跟你很友好,後一秒就會對你哭喊道‘你不準掐我的羊’!但是天天不一樣,天天會跟石頭談條件,說‘如果你不怎麼怎麼樣,我就不讓你用我們家廁所’……這就是一種交換條件,我們教育孩子有時也是這樣的。”網友這樣評價也有道理,這樣做有時是有問題的,確實會給孩子養成做事要先講條件的習慣。但我覺得,這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用好了,找準分寸,還是非常好用的。因為我們生活在有規則的社會,大人更熟知遊戲規則,不可能給孩子完全的自由。有些是非對錯必須明確,道德準則不能輕易挑戰。就像我在節目裏麵與其他幾個爸爸坐在船上時說的一樣:“當爸爸的一定要給孩子立規矩,就是要有父權。”我們都認同社會是有規則的,但是這種規則由誰來製定?可能有人會問我,你做的就一定對嗎?對孩子來說,他們也是這個規則中的一員,他們有沒有權限、有多大權限來參與製定規則呢?我想說,你說得有道理,但是你誤解我的意圖了。在我看來,規則隻是一方麵,需要讓孩子知道,但是不能一味讓孩子服從。在石頭這麼大的年齡,還沒有踏入社會,我要做的,隻是先把他圈到規則中,讓他對規則感興趣,熟悉規則,不是強迫。同時,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找到樂趣,我會設定遊戲規則的外延和內涵,並且找到一個互動的方式。如果你設定規則,就是為了強迫他隻能這麼想,那是很失敗的。隻有讓孩子從規則中得到更好的施展與解放,這個遊戲才是有益的。就像國家體製,如果在體製裏人們感覺幸福又快樂,社會空氣好,自己又可以張揚個性,那麼他會很願意遵循這套規則。所以我會給他選擇權和自由度,但是一定要在熟知規則的前提之下。比如我們去迪士尼玩,我說:“爸爸可以給你買三樣禮物,妹妹也一樣,你們自己挑。”他看到那麼多玩具,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要,但是我告訴他隻能挑三件。後來我們去逛街,孩子想要邊逛邊玩玩具,想把挑的三件都帶上。我說:“不行,你隻能選擇一個。或者也可以都帶著,但是如果你路上走不動了,爸爸不會幫你拿,你自己考慮。”這就是設定規則,同時也給他選擇權。第一次實施遊戲規則是最重要的。如果第一次你妥協,違反了遊戲規則,那之後孩子就不遵守了。他會試探你的底線,看你的容忍度到底在哪裏。所以要給他講清楚,而且原則底線不能變,製定了就一定要執行。還有一點我的經驗,就是千萬別讓老人參與,他們寵孩子沒有底線,最後規則亂了,執行不了,就作廢了。這大概是大多中國家庭會遇到的場景,大家不說自明。但也不是所有的時候,孩子都會自動遵循規則,有時石頭也跟我討價還價。在《爸爸去哪兒》有一期裏麵,他就說要來給我製定遊戲規則。他脫口而出時,我愣了一下才反應過來,我說:“不對啊,兒子,這遊戲規則是我說了算的,不能你說了算。”結果我把這句話點破了,石頭也樂嗬嗬地順從我製定的規則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