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孩子的生存規則應由他自己主宰(1)(1 / 1)

我們家隔壁還有一個叫“石頭”的小朋友,他叫馮石頭,和郭石頭兩人年齡就差一個月。我總是跟他們說,大家都是好朋友,玩具要一起分享。所以他倆有一個不成文的遊戲規則:我拿一樣東西,換你一樣東西。但是基本上,馮石頭永遠拿一個又小又便宜的,換郭石頭一個又大又貴的,換走了就不還。

有一回我們出國回來,家裏的阿姨說:“奶奶把孩子訓哭了。”我一聽慌了神,趕緊問什麼情況。奶奶說:“馮石頭真不好,總是把咱們家好的玩具拿走,拿那麼一個小破爛玩具就給換了。”說著還挺激動。

石頭當時正在客廳看電視,我走過去,拉著奶奶說:“媽,您別說了。”順手就拉進了裏屋。

我當時考慮到幾點:第一,當著孩子的麵不能說老人不對;第二,當著孩子的麵也不能讓老人下不來台。所以我順手拉我媽進了屋,趕緊說:“媽,沒事兒,要讓孩子吃點兒虧,這不是壞事。他可能就喜歡那個小玩具,不喜歡玩這個大的。您不要用您的價值觀教育孩子,讓他必須換來一個比他的玩具還要好的,才覺得沾了光。”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直接用“大棒子”阻止奶奶繼續說教。因為玩具不是用價格來衡量的,而應該是孩子喜不喜歡,覺得好不好玩,玩起來高不高興。不管大小,他喜歡,他高興,就夠了。這才是正確的價值觀,男孩子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必要太糾結,太斤斤計較。每個孩子都有內在能量,會從父母的生活模式中找到自己的方法,進而建立自己麵對世界的法則,這個過程太重要了。大部分情況下,孩子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去解決,這是必須的。我們要用這樣的方式教育孩子:吃點兒虧就吃點兒虧吧,多大點事兒。

說到這兒,我想起我見過的一些西方朋友,他們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想要什麼,不見得比我們有錢,但是生活狀態要比我們快樂很多,幸福感更強;他們要比我們有禮貌,不像我們這麼焦躁;他們的性格更完善,更熱愛旅行,熱愛生活,更愛玩兒。我們一直太在乎的東西,他們似乎從來不在乎。所以,我曾經考慮把孩子盡早扔到國外去,讓他學習西方先進的文明和文化,徹底放棄中國傳統的這套東西。但是後來,我否定了我的想法,因為我是中國人,生下來就無法改變黃皮膚、黑眼睛的事實,所以我隻好希望在教育過程中找到平衡點。

我自認為過去曾是一名叛逆青年、一個先鋒派,自以為有很多先進的思想,領先於旁人的生活狀態。現在反思起來,我已是奔50歲的男人了,已經被很多東西製約了半輩子,現在試圖嚐試轉變,但發現真的做不到,沒辦法擺脫與改變。所以我希望給孩子一個好的、寬鬆的環境,讓他們更好地成長。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個頒獎活動,其中有一個慈善環節,一些小朋友在跳舞,有兩個孩子站在一邊。我當時就感覺到站在一側的女孩子臉上全是陰影。到她說話的時候,她一開口,眼眶就紅了。原來她的家庭十分困難,需要幫助。雖然這個孩子長得高高大大,很健康的樣子,上節目穿著也體麵,但是我看見她臉上有揮之不去的陰影,跟在後麵表演節目的孩子不一樣。那些孩子們臉上都閃爍著幸福的光,而眼前這個孩子,讓我心生憐憫。

當然,家庭成長環境隻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孩子自身的能量,他要學會自我成長,驅除環境和父母帶來的負麵因素。我們隻能引領他們,卻不能給出確定的路,所以自身的修煉也至關重要。也許那個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她的陰雲會散去,會充滿能量地麵對生活。

比如,通過《爸爸去哪兒》,石頭的一點一滴我都看在眼裏,包括他個性的釋放。我原以為這個孩子有一點像媽媽,性格比較柔和,不愛發脾氣。所以我總希望他性格裏有點兒毛茬,有點兒粗獷的東西。可那次在黑暗中他喊天天,讓天天快走,後來直接把東西交給天天,帶領大家說:“別害怕,我來!”他的領袖氣質一下子就出來了。等他帶頭往前走的時候,我能感覺到他也挺害怕的,但是他說了一句“這有什麼了不起的”,字幕打出了冒火的表情,他確實發脾氣了。

我當時感覺這個孩子行,有能量。他老爸在30多歲以後才有些東西真正冒火,我想精心嗬護他,把他這種能量保護起來,在他能夠爆發的時候,給他提供更好的環境和爆發條件——這是其一。其二是,看到他能自己做到,我很欣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