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堅守誠信這件事上,李嘉誠很當真。每當跟別人談到做生意的秘訣時,他就會談起一個“信”字。在李嘉誠的眼裏,商人最重要的素質是“信”。誠信相合,即為“義”。
李嘉誠將這種精神和氣度放到生意上,也放到對孩子們的教育上。他在對兒子們進行教育時,總是反複強調:“要令別人對你信任,不隻是商人,一個國家亦是無信不立,信譽誠實也是生命,有時候甚至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李嘉誠還說:“在孩子們小的時候,我用90%的時間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現在有時會跟孩子們談論生意,約1/3談生意,2/3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因為世情才是大學問。世界上每一個人都精明,要令人家信服並喜歡和你交往,那才最重要。”李嘉誠也一直利用各種機會磨煉李澤钜、李澤楷兩兄弟。李嘉誠曾戲說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因為他覺得自己不會騙人,不符合中國人所說的“無商不奸”的標準,但其實正是因為他有信而無奸,所以才做出了全亞洲獨一無二的大生意。
溫總理2008年3月在“兩會”的記者見麵會上,曾說過這樣一番話:如果我們國家有比黃金還要貴重的誠信,有比大海還要寬廣的包容,有比愛自己還要寬宏的博愛,有比高山還要崇高的道德,那麼,我們這個國家就是一個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國家。溫總理的話高度肯定了誠信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而“誠信”也被黨中央寫進“八榮八恥”中,“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這一條值得我們謹記。
隨著經濟全球化,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後,如何通過企業文化建設、企業理念的營造來增強企業的誠信意識,是值得我們思考和關注的問題。如今,市場經濟就是誠信經濟,它是建立在誠信基礎上的商品經濟。誠信是職業操守,也是一種良知,是個人立身社會的名片,是企業發展的基礎,是社會健康持續發展的助推器。
曆史已經證明:一個沒有內外高度一致、以誠信為核心的價值觀體係的企業,最終將失去競爭力並被逐出舞台。誠信至上,因為誠信是企業的立身之本,也是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麵。
誠信是握在消費者手中的一把尺子。一個企業,某一種產品出了問題,還可以推倒重來,而信譽沒了,就很難東山再起。在市場經濟社會裏,企業的信用不僅是一種品牌,也是一種自身資源。美國可口可樂公司的總裁彭伯頓曾經說過:“即使可口可樂公司的有形資產化成廢墟,但憑借可口可樂的品牌和誠信,就可以馬上東山再起。”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從根本上說,無論是個人信用還是企業信用、政府信用等,其產生與發展無一不是源於人們對經濟交往和社會交往中互利的需要。換句話說,選擇誠信、建立誠信,鞏固誠信、完善誠信,是人在交往中趨利避害的必然選擇。企業在生產經營中講誠信,能促進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充分的利用,提高商業運作和經營管理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或交往成本,最終推動企業利潤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的實現。
有些創業者開始經商時,常常有著這樣的看法,即認為:個人的信用是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一個有錢的人、有雄厚資本的人,就有信用。其實這種想法是很荒謬的。與百萬財富比起來,高尚的品格、精明的才幹、吃苦耐勞的精神要高貴得多。
古今中外的知名企業家,無不強調信譽第一,忠誠為上。隻要答應過的事情,就要“言必信,行必果”。有人說:“堅守信用是成功者的最大關鍵。”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離不開合作者的信任和支持,因此,一個企業應該“一諾千金”,把“信”作為立身之本。
我國台灣聲寶董事長陳茂榜的經曆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他的創業成功,憑的不是充足的金錢,而是靠兩個字“誠”與“信”。在他24歲時,他以100元新台幣本金開了家電器行,由於資金不足,他隻好分別以50元新台幣做保證金,然後向兩家電器中盤商提貨來賣。由於陳茂榜做人誠實。做生意時特別講究信譽,因此,這兩家中盤商都很信任陳茂榜。50元新台幣保證金不過是一種形式,陳茂榜從他們那裏提的貨物的貨款多達500元新台幣,即保證金的10倍。由此可見,“誠”與“信”有時比之金錢更有價值。
因此,創業的第一要訣就是誠信,隻有真誠待人,才能做成大生意;弄虛作假,隻能是一錘子買賣,終究是要弄巧成拙,注定是要失敗的。
誠信至上,信譽至上,在激烈的競爭中,誠信的重要性越來越受重視。而我們身邊也不斷出現一些反麵人物:從牟其中到唐氏兄弟,從楊斌到顧雛軍,他們共同的問題是缺乏誠信。他們都因為以不同的方式欺騙了市場,而逐漸被市場拋棄。這也顯示了市場的公平性,正所謂誠信如金,不怕火煉。沒有誠信,夫妻反目;沒有誠信,朋友交惡;沒有誠信,企業想要做強、做大也是鏡花水月。
誠信是生命,做生意如此,做人更是如此。誠信二字對任何人來說都非常重要,為人真誠、言而有信,是一個人立足社會、成就事業的前提。反之,為人虛偽、言而無信,即使能騙得了一個人、騙得了一時,但終究騙不了所有人、騙不了一世,最後必將被人唾棄,一事無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