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金融危機--無法躲避的“大蕭條”(5)(2 / 3)

29.張培剛--“發展經濟學之父”

張培剛(1913年~2011年),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名譽院長,是享有國際聲望的經濟學家、發展經濟學的開創者。

張培剛武漢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農村經濟研究,並在其間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1941年9月,他以全國第一的成績成為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公費留學生,於1943年和1945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並憑借博士論文《農業與工業化》獲得哈佛大學最高的“大衛·威爾士”論文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該獎的中國人,他也因此獲得了“發展經濟學之父”的美譽。

張培剛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後即歸國,擔任武漢大學經濟學教授。之後因為各種原因,曾有很長一段時間脫離了學術研究,但他依然坦然麵對自己的遭遇,認為這是社會曆史規律造成的,個人的命運在那樣的背景下往往難以駕馭,關鍵是自己要有信念,要有所作為,才不至於被命運擊倒。

改革開放後,張培剛回到學術舞台,繼續為中國的工業化作貢獻。

30.馮景禧--香港證券大王馮景禧(1923年~1985年),新鴻基證券的創始人,他崛起於地產業,成就於金融業,是香港地區的證券大王。

馮景禧出生於廣州的一個商人家庭,曆經商海沉浮。在香港地區經濟回升之際,瞄準香港地產業,與朋友郭德勝和李兆基招股成立公司投資香港地產。獨到的投資眼光使他在香港地產界迅速崛起,成為地產富豪。

進入20世紀70年代,馮景禧在新鴻基的地產生意一路凱歌之際選擇退出,轉投證券業,成立“新鴻基證券投資有限公司”(後改為新鴻基有限公司)。

麵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新鴻基從別人不願意服務的廣泛的小散戶做起,迅速打開局麵,業績飛速增長,短短十年間,公司就發展成為年利潤過億元的企業,成為香港股票市場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他也因此獲得了“證券大王”的稱號。

31.林毅夫--世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1952年~),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

林毅夫是中國台灣人,在北京大學經濟係學習政治經濟學期間,受到來華演講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芝加哥大學教授西奧多·舒爾茨的垂青,開啟了他通往世界經濟學最高殿堂的大門。

1987年,林毅夫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個經濟學海歸博士,進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長。1990年,林毅夫在國際頂級經濟學雜誌《政治經濟學期刊》發表論文《集體化與中國1959年-1961年的農業危機》,引起廣泛關注;1992年,《美國經濟評論》發表他的《中國的農村改革及農業增長》,引起國際學術界轟動。這兩篇文章奠定了林毅夫在國際發展經濟學和農業經濟學界的地位,使他成為中國農業經濟與社會問題的權威人士,被認為是中國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

2008年2月4日,林毅夫被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任命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和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成為中國第一位在世界銀行獲得最高職位的經濟學家。

附錄二牽動世界經濟命脈的金融機構附錄二牽動世界經濟命脈的金融機構1.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成立時間:1913年總部所在:美國華盛頓美國聯邦儲備係統主要由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國聯邦儲備銀行以及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等組成,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是美國聯邦儲備係統的核心機構,美聯儲就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的簡稱,它相當於美國的中央銀行。

2.摩根大通公司成立時間:1968年總部所在:美國紐約摩根大通公司是全球曆史最長、規模最大的金融服務集團之一,由大通銀行、JP摩根公司及富林明集團在2000年完成合並。其總部位於紐約,為3000多萬名消費者以及企業、機構和政府客戶提供服務,業務遍及50多個國家,是投資銀行業務、金融服務、金融事務處理、投資管理、私人銀行業務和私募股權投資方麵的領導者。

合並後的摩根大通主要在兩大領域內運作:一是在摩根大通的名義下為企業、機構及富裕的個人提供全球金融批發業務;二是在美國以“大通銀行”的品牌為3000萬客戶提供零售銀行服務。

摩根大通是全球盈利最佳的銀行之一,擁有超過7000億美元的資產,管理的資金超過6300億美元。公司在全球擁有700多名銷售人員,覆蓋近5000家機構投資者客戶;股票研究覆蓋5238家上市公司,其中包括3175家亞洲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