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鼎昌生於官宦之家,早年入讀成都尊經書院,留學日本期間接觸到了近代金融業務。歸國後進入大清銀行總行任稽核局長。辛亥革命後,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吳鼎昌任正監督。他主張把中國銀行建設成一個完全的中央銀行,並規定中國銀行的性質為股份有限公司,主張官商合辦,以確保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在經營理念遭袁世凱否決後離開中國銀行,而後兩度出任天津造幣廠廠長,一度出任北京政府財政部次長,並在此期間貪汙受賄,大發其財。
1922年,吳鼎昌出任鹽業銀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和大陸銀行四行儲蓄會的主任,成為北方金融集團的首腦,操縱著公債、國庫券的發行及借款。至此,他成為北方主要財閥,控製著北方經濟命脈。
25.錢新之--“近代中國金融界的名旦”
錢新之(1885年~1958年),民國時期銀行家。
錢新之生於上海,早年入讀天津北洋大學,攻讀財經經濟專業。錢新之與吳鼎昌一樣,也曾留學日本,在日本神戶高等商業學校學習銀行學。
歸國後先在南京高等商業學校任教,後出任交通銀行北京總行秘書、交通銀行上海分行經理、上海銀行公會會長。1922年,他與吳鼎昌一道把控北方四行的要職,任四行儲蓄會副主任和四行聯合準備庫主任。
1927年,蔣介石叛變後,江浙財團在上海成立“商業聯合會”,錢新之任常務委員,為蔣介石籌措經費。南京政府成立後,他被任命為財政部次長,全麵主持工作。西安事變爆發後,他與杜月笙積極營救蔣介石。
1938年,他在國民政府當參政員,擔任過交通銀行董事長和總經理,可謂位高權重。
錢新之是交通銀行的元老,是民國時期金融界的重要人物,有著“近代中國金融界的名旦”的稱號。
26.李銘--“上海金融界的老大”
李銘(1887年~1966年),民國時期銀行家,上海金融界的風雲人物。
李銘有雙重留學經曆,少年時期在美國,青年時期在日本,問鼎中國金融界實至名歸。時值浙江地方實業銀行進行內部改革,官方和商方達成協議,將浙江境內的杭州、海門、蘭溪三行劃為官股,取名浙江地方銀行;將上海、漢口兩行劃為商股,取名浙江實業銀行。1923年,浙江實業銀行在上海正式掛牌成立,成為商資獨辦的銀行,李銘任總經理。
李銘還擔任過上海銀行公會主席、全國銀行業聯合會主席,這些民國時期銀行界的要職,使他成為金融界的領袖人物。浙江實業銀行總部在上海,他在上海金融界的地位更是不在話下,成為理所當然的“老大”。
作為江浙財團的核心人物,他被日偽在上海的特務機關列為黑名單上的頭號人物。
27.陳光甫--“中國的摩根”
陳光甫(1881年~1976年),民國時期銀行家,創辦了中國最成功的私人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成功發展,為他博得了“中國摩根”的美譽。
陳光甫青年時期赴美留學,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後歸國,並於1915年在上海成立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陳光甫開辟了全新的經營模式,從中低層居民的小額儲蓄開始做起,經過7年的苦心經營,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資本額達到250萬元,存款更是高達1345萬元,成為全國商業銀行的佼佼者。1926年,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與浙江興業銀行、浙江實業銀行並列稱為“南三行”。到20世紀30年代,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更是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私人銀行,陳光甫因此也成為中國金融界舉足輕重的人物。
陳光甫是在中國金融史上譜寫了精彩樂章的銀行家,對他而言,隻想做一個純粹的金融企業家,不為政治權威所左右,正是這樣的信念,成就了他輝煌的一生。
28.何善衡--恒生指數創始人何善衡(1900年~1997年),恒生銀行的創始人,恒生指數的編製者,香港地區金融界的泰鬥。
何善衡做生意的初始階段是在廣州經營港幣買賣業務,後因善於炒金與好友到香港開設恒生銀號,經營黃金與國幣,並在1948年的香港炒金風潮中,代表粵港炒手與上海的炒金客對峙,大獲全勝,名利雙收,成為香港地區黃金買賣的權威人物。何善衡在銀號取得長足發展之際,將其更名為恒生銀行,恒生銀行伴隨香港地區經濟的發展迅速騰飛,每年取得10%以上的業績增長,成為香港地區重要的商業銀行。何善衡帶領團隊編製的香港股市指數--“恒生指數”,受到國際認可,成為香港經濟的晴雨表。1972年,恒生銀行成功上市,股價節節飆升,為股東創造出巨額的財富回報,恒生銀行因此躋身香港地區第二大銀行。
何善衡,一個成功的金融企業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充分驗證了金融業巨大的發展機遇,給每一位從業者樹立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