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來自方木鬆的邀請(1 / 3)

“先生來了,方先生來了!”

午休時間很快結束,方木鬆身體早已好轉,這幾日皆是及時前來上課,頗為認真。

沒辦法,他一個月工資三貫錢,也就是3000文,按照唐寧的計算方式,約摸是後世的1500塊錢。

若是不認真對待,十裏八鄉這些地主們也不是冤大頭。

“咳咳咳——”

進到私塾內,卻是發現唐寧端正地坐在座位上,方木鬆頓時心中一暖。

此時的唐寧正趴在座位上默寫《哪吒傳奇》的後續章節,在方木鬆看來,此子真可謂是刻苦鑽研的性格。

便是午休時分,依舊不願鬆懈,孜孜不倦。

和其他學子相比,簡直是無法比擬,雲泥之別啊!

可是,他哪裏知道……

唐寧裝模作樣是有非常經驗的,前世上了十幾年的學,對付老師早就有了一套謀略。

區區方木鬆,如何能與後世全國上千萬聰明伶俐的大學生一爭高下。

不過是笑話耳!

“好,諸位學子且溫習《中庸》一文,稍後,老夫挨個抽查問題。”

聽到這話,所有人立即拿出《禮記》,翻到對應的頁數,開始默讀起來。

唐寧也是一樣,手裏這本《禮記》是方木鬆暫時借他用的,二話不說,立馬閱讀了起來。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禮記》日後就當做他的本經來學了,當做科考主要方向。

該說不說,《禮記》過於冗長,他實在是懶得學習。

可是......

卻又必須是要深入了解的。

須知,明代嘉靖皇帝的“大禮儀”之爭奪,就是圍繞一個“禮”字而展開的。

同時,《禮記》中對於“大一統”的解讀,不可忽視。

正所謂,“天無二日,士無二王,國無二君,家無二尊,以一治也,即為大一統之義也!”就是闡述一個法統的理念,唐寧對此極為推崇!

總之......

禮,乃治理國家的手段,接人待物的方式,不可忽視!

“嗯......好......”

看著諸多學子認真閱讀,方木鬆微微點頭。

這段時間因為唐寧的到來,私塾內亂七八糟的氣氛明顯有所改觀,一些學子暗中起了較勁的心思。

一個個年輕後生,似乎不想被一個外鄉人比了下去。

吳家兩兄弟也變老實了許多,想必被吳家老爺子告誡了一番,不敢再胡亂生事。

這無疑是一個良好的現象,使得方木鬆幹勁十足。

一個良好的氛圍,讓他很樂意在這樣的環境下教書育人。

他之所以讓這些學子閱讀《中庸》,是因為心中有一個疑問,苦苦想不出答案,想要從這群學子的回答中尋得解答。

俗話說得好,亂拳打死拉師傅,這些年幼的學子時而有一些驚人之言,並非沒有的事。

良久之後,待到文章閱讀完畢,方木鬆麵無表情,道:“今日老夫讓大家學習《中庸》一文,且問諸位,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作何解啊?”

“可有哪位同學告知老夫!?”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方木鬆並不指望所有人都能答出來。

在他看來,便是唐寧恐怕也難以有良好回答,畢竟這句話是《中庸》的精髓所在。

這句話的意思是:達到了中和,天地便各歸其位,萬物便生長發育了。

那麼,中和是什麼?如何做到?

以上,就是方木鬆的問題。

“先生,小子願意回答。”唐寧急於展示自己的能力,他現在急不可耐,恨不得明天就去考進士。

若是在此之前,他絕對不會當現眼包。

“好,那請唐寧學子為大家解讀一番。”麵露喜色,方木鬆極為期待。

他沒想到今日的唐寧竟然如此主動,平時可沒有這般主動,想必是胸有成竹吧!

“嗯。”

點了點頭,唐寧開始在腦海中分析解題思路。

他知道,現在的南唐學術界,《中庸》一文還是包括在《禮記》一書中,屬《禮記》第三十一篇。

而曆史上同時期的北宋,似乎已經將《中庸》分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

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

唐寧寫過明代官場網文小說,對《中庸》有過研究,畢竟是四書之一。

《中庸》提出中和之道即天下根本之道,即天下常用之道,用不偏不斜的平常的中和之道對待所有事物就是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