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方木鬆發現了“理學”苗頭(3 / 3)

以上,雖說是南唐的科舉製度,卻也是學習北周的。

畢竟北周乃中原正統,在讀書人的心裏,地位是要比南唐高的。

這也是曆朝曆代,逐步改革而來的,曆史洪流誰也改變不了。

但是科舉內容,卻因為國情各不相同,南唐國如下——

殿試內容:一經(經義)、一論(國家政論)、一詩(詩詞)三題,基本上常年不變,但也不是絕對。

舉人考試:一場考大經(經義),二場考兼經(經義),三場策論(國家政論)、四場詩詞歌賦。

秀才考試:一場考大經(經義),二場考貼經(填空),三場考墨義(默寫教材上的注疏),四場考詩詞歌賦。

按照唐寧詢問得知,經義就是時文,也就是後世皆知的八股文。

貼經是把原文蒙住幾個字,讓考生填空,差不多就是:人之初,???,性相近,???。

墨義是以原文或注疏中的句子出題,一般是每部經問經義十道(疏寫五道,注寫五道),用教材的注和疏來回答,需死記硬背。

類似於唐寧的公私之論,就是朱熹的注釋,若是遇到相對應的問題,唐寧填上“公私”二字,那真是牛逼壞了。

雖然“公私”之論並非這個時代的書本注釋,但有著更好的注解,當然是加分項,大多數考官不會拘泥不變的。

策論不用多說,與經義差不多,議論國家大事,誰寫的有理有據,且實行起來簡單有效,誰就能獲得青睞。

還有詩詞歌賦,唐寧對此很是不解,每一級考試都有,憑什麼啊?

最後還是方木鬆告知,南唐承襲唐風,士林喜歡詩歌,也喜歡詞賦。

再加之當今聖上是個吟詩弄月的好手,強烈要求每一級考試都要有詩詞歌賦,主要是獲求文學才華上等的考生。

因為詩、賦都是對韻律有要求的文體,詩要音韻和諧,對仗工整;賦要文辭華美,駢驪頓挫。

同時還要臨場發揮應題而作,所以詩歌做得好,能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一個人是否有急智。

差不多就是這些,基本會有一些變化,並非一成不變,具體情況根據每場考試之前得到消息為主。

哦,對了,南唐和北周一樣,當下考試還是不糊名的!

也就是說,考官是能看到考生的名字,若是遇到同名同姓的,還能通過字體區別出來!

對此,唐寧真的沒想到啊!

因為同一時期的北宋,似乎都已經開始流行糊名並謄抄試卷了。

看吧,這就是有長輩告知的好處!

這一趟沒白來,得到了這個細節,唐寧隻需要做到在考試之前得到考官賞識,再認真答題,恐怕會事半功倍!

除此之外,還有考試之外的一些規定規矩,唐寧聽的仔細,全都是牢牢地記在心裏。

看向吳啟文時,這小子似乎聽的很是認真,沒有一絲不耐煩。

想來,他也很想改變自己身份,通過科舉博得一個好前程!

“......差不多就是這些了,唐大郎,你記住了嘛?”

嗓子幾乎要冒煙了,方木鬆端起茶水一飲而盡。

他對唐寧的期望很高,自然是想要對方考取好名次,這樣一來,他這個當老師的也與有榮焉。

“記住了!”

聽到詢問,唐寧立即站起身子,對著方木鬆鞠了一躬。

這都是經驗,都是長輩的囑咐,雖然不一定全是對的,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是可行的。

他這一趟,沒白來!

“那其他還有什麼要問的嗎?”又擔心唐寧不好意思詢問,方木鬆示意兒子添茶倒水。

“嗯……”

略微沉吟,唐寧暫時沒有問題。

確切來說,是一時之間接收到的信息量太多,再問下去就沒有意義了,因為無法消化。

不過,他確實還有一個問題想要請教。

但是,並非是關於科舉一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