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方木鬆發現了“理學”苗頭(2 / 3)

一縣都頭什麼身份,若是雷泰開能在知縣麵前說上兩句好話,唐寧日後在永新縣將會是一個後起之秀啊!

“唐寧,你可知,老夫已經將你對聖人文章的諸多見解傳播了出去。”

一問一答,唐寧不好喧賓奪主,當即客氣回應:“先生,實不相瞞,這幾日小子居住的徐大娘柴院前確有很多讀書人拜訪,多謝先生。”

“如此就好,但你要知道,這些人其實大多都是些趨炎附勢的之流,千萬不要被他們影響。”

頓了一下,方木鬆繼續道:“真正的讀書人,都在觀望,都在等你考取功名。”

“現在的你沒有功名在身,這些見識,於你而言,並非是……多多益善!”

“謝謝先生,小子懂得!”

唐寧當然知道這老家夥在說些什麼,話裏話外都是勸他要科考。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古代社會,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可不是空口白話。

學曆,任何時代都是學曆第一。

你就是能舌戰群儒,那麼你沒有學曆也是白搭。

相反,有了學曆之後再舌戰群儒,其結果不言而喻啊!

“如此說來,你要為今年的解試做打算了!即便考不上也是沒有關係的,多積累經驗也好啊。”

聞言,唐寧知道正題來了,這也是他用《三字經》討好方木鬆為師的原因所在。

告知自己一些科舉相關的知識,畢竟這個世界的南唐國,唐寧並不了解。

因為趙匡胤沒有黃袍加身取代北周,建立大宋的原因,使得當今華夏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線,科舉方麵不說截然相反,恐怕也是大同小異。

若是這些小差異不搞清楚,他就相當於輸在了起跑線上。

總之,他之前的那些固有思想應該摒棄了,而是要聽取當下社會一些前輩的教導。

“先生說的是,科舉考試是必須要準備的,隻是……小子久居海外,不熟悉中原規矩,煩請先生告知!”

對著一旁的吳啟文眨了眨眼,唐寧示意認真聽著。

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

隨便一兩句話,恐怕是方木鬆花費三年五載總結的!

“哈哈,你小子,就等著老夫這些話吧。”頓時啞然失笑,方木鬆自然明白唐寧心思。

對於少年如此做法,他並不排斥。

利益交換,很正常的手段而已,若是唐寧不懂得這些道理,才是麻煩呢!

心中忍不住嘀咕一句,方木鬆當即從南唐的科舉伊始開始說起。

這一來二去,大概講了整整一個時辰。

“呼——”

良久之後,鼻孔被蠟燭熏黑的唐寧逐漸回過神來。

整整兩個小時,可算是對這個時代的科舉製度,以及一些相關細節有了一份淺顯的認知。

南唐,承襲唐製。

科舉,分製舉和進士兩科。

先說“製舉”,即由皇帝下詔、以招全才為目的不定期舉辦的考試。

一般而言,製舉此科完全由朝廷用人的需求所決定,所以一般人不會去重視,畢竟沒有定式。

總結來說,製舉很難!

進士一科,就是後世常見的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製度。

一開始,不管是北周還是南唐,科舉考試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兩年不定。

北周先皇,也就是柴宗訓的嫡子神宗皇帝上位後,正式定為三年一次,並創立了殿試。

(真實曆史上,趙匡胤篡位柴宗訓。)

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製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製度,與唐朝的兩級考試相比,有了極大進步。

第一年秋天解試,各州進行考試,由各個州府組織,考生隻有通過解試才能進入後續考試。(秀才)

第二年春天省試,是尚書省的考試,由禮部主持,乃全國性的統一考試。參加人員是通過解試的考生當年冬季集中到京師,次年春天開考。(舉人)

省試之後,於當年秋天進行殿試。(一甲三名“進士及第”,二甲若幹“進士出身”,三甲若幹名“同進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