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輝他們走後,過了幾天,王建搞好了促銷計劃表,打印好拿來讓許宏濤看。許宏濤看了之後,覺得基本不錯,讓發過去叫張部長再把個關,決定以後就按這個計劃執行。
許宏濤和老領導徐廠長、也就是現如今的生產管理者徐部長商量,怎樣才能提高產品質量,在產量增加的同時,還得盡可能的提高產品品質,讓他在這一方麵多思考,並且著力培養一部分具有較高學曆和專業水準的釀酒師傅,用切實可行的釀造程序和豐富經驗釀造出高品質好酒。
他們的談話剛開始的時候,是在生產車間。許宏濤去生產車間巡查,見到了也在車間巡查的徐廠長,兩人打了招呼,徐廠長介紹說:“這輪原料發酵即將完成,工人們開始出窖,經過翻混之後,進行二次發酵,再上鍋蒸煮。”
對這些工藝,大的方麵許宏濤是知道的,也比較熟悉。聽到徐廠長介紹,許宏濤問:“這次能出多少酒?”
徐廠長說:“這輪整個完了之後,大概能出2萬斤吧。咱們這個跟現代化的磚廠的輪窯有些像,邊出成品,邊往裏填裝,因而,也不是很好界定。”
這些情況許宏濤是知道的,這也是他有意安排的。這樣的安排,工人們就一直有事做,這邊做好了,那邊又有活兒了,閑不下來,也就不會失業。如果沒有活幹,許宏濤知道自己再心地善良,也不會平白無故給別人發工資。隻有每天有活兒,這些人常年也就幹下去了,自己不用擔心工人流失。
許宏濤說了心裏的想法,徐部長說:“你說得對,我也這樣想過,現在除了幾個車間主任精通整個工藝外,我兒子也在搞技術,流程什麼的東西,他不但特別熟悉,還寫成詳細的文字,各個環節要注意的都特別進行了提醒,照著這個去生產就行。至於技術改進,這個得做試驗,最好有個新配方或技術指導什麼的。”
兩個人互相望著,之後,許宏濤像突然記起什麼了似的,問徐部長:“你這會走得開嗎?咱倆去我房裏談談。”
徐部長向領班的打了招呼,便和許宏濤出了車間,向許宏濤的辦公室去了。
兩人在路上,許宏濤說道:“我有時想,咱們這酒,幾十年了,沒有任何特色,真正的古法釀造。這些年,好些酒廠在找自己的獨特之處,老窖啦、窖齡啦,過來過去是個濃香型白酒,家家做法差不多,卻叫法不同。還有些看五糧液的樣子,在糧食種類上做文章,有陝西勉縣的三糧液,還有甘肅東部某縣的六糧液,甘肅濱河的九糧液。至於再有沒有別的什麼糧液,我還沒有發現。咱們能不能也搞個七糧液什麼的?”
徐廠長說:“其實,搞那些沒意思,那隻是個噱頭,吸引眼球而已。當然,也許是有些作用的,給宣傳找了個借口。你說的這個,我再考慮一下。如果給酒名以糧食種類起名,就得實打實有那幾種糧食,否則就是虛假宣傳,被別人曝光,那就功虧一簣,一切全完了。”
許宏濤認同徐廠長的觀點,他知道這是個老實人,幹什麼都按部就班,不會弄虛作假。當然,他也知道在這事上馬虎不得,但具體操作時,確實是個技術性很強的活兒,得專業人員分析數據,依科學配方來做,絕對不能信馬由韁。
“你說得對,如果想這麼幹,這事就得有技術課題小組,要搞得像模像樣。”
兩人一邊談論著,一邊來到許宏濤的辦公室裏。坐下之後,許宏濤給徐部長用一次性紙杯泡了茶,兩人點上煙,閑聊起來。
許宏濤說:“咱們的技術上一直用的是傳統手法,我總想著,能不能有些技術創新,搞些獨特的東西出來,依靠別人沒有的東西,使咱們的產品形成優勢,這樣也許會增加銷量。除此之外,確實得提高產品質量。但產品質量怎麼個提高法,能不能提高,這個不好說,那些化學指標,也許是真實存在的,也許隻是個數字,真實的情況是形成一股強勁的銷售旋風之後,也就把錢掙了。”
“在我看來,別的也許都是虛的,隻有按傳統的生產流程去做,嚴格把控好原料質量,堅決不用發黴變質不合格的東西。另外,精準把握各種原料的比例,足時發酵,嚴格按照流程和工藝要求生產,之後貯存,使基酒再次老熟,變得醇和,我覺得隻有這樣,才能把產品質量提高,別的也許不會真正的起到多大作用。”
許宏濤聽徐部長說完,覺得也真是這麼個道理:生產環節,確實來不得虛的,得實打實去做,突發奇想隻能用於銷售,隻有在銷售環節,可以吹些泡泡,搞些花招。
許宏濤認同徐部長說的這些,連忙說:“你說得對,說得對。但以後還得聘請些科研人員,進行試驗分析,畢竟是現代化企業,即使古法釀造,也要遵循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