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辨證與辨病
高脂血症多見於冠心病、高血壓病、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腎病綜合征、甲狀腺機能減退等疾病,其臨床症狀,或肥胖,或眩暈,或胸悶胸痛,或心悸氣短,或浮腫,或中風偏癱,或肢體麻木……
其病因病機,或為血淤,或為痰濁,或為濕熱,或為脾虛,或為腎虛,或為陰血不足等。病同而征異,錯綜複雜。這些不同的征候,都是由於病人的個體差異和病理損害的程度不同所產生的。在臨證治療時,就必須分別采用活血化淤、祛痰化濁、利濕清熱、健脾化痰、補腎、滋陰養血等治療方法進行處理。單純地“對症”處理,隻用所謂降脂藥物,就背離了中醫辨證用藥原則。
5.因人因時製宜
疾病的發生發展是由各方麵的因素決定的。高脂血症也不例外,時令氣候、情誌、飲食等條件對高脂血症都有一定的影響。尤其因人體質不同,對疾病影響更大。因此,在臨床治療時,要全麵看問題,除了要掌握一般的治療原則外,還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注意因時因人製宜。四時氣候的變化,如春溫、夏熱、秋燥、冬寒,均對人體生理、病理有一定的影響。研究證明,人體血脂水平隨季節而自然波動,血清膽固醇秋季最高,夏季最低;血清β-脂蛋白春季最高,秋季最低;血清甘油三酯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因此,治療高脂血症,臨證用藥要注意到因時製宜,根據不同的季節,可相應選擇有針對性的降脂藥物。如秋季可重用澤瀉、決明子、靈芝、首烏等降膽固醇藥物;春季可分別重用金銀花、水牛角和女貞子、參三七等。
四高脂血症的中醫常用治法
1.中醫對高脂血症病因的認識
(1)外感寒邪。寒濕之氣,易於傷人陽氣,陽氣受損,濕濁停聚為痰。凡氣候寒冷潮濕或冒雨涉水,居處濕地,皆可使中陽受損,脾失健運,水濕停聚為痰。
(2)飲食不節。久食膏粱厚味、肥甘之品,易傷脾胃,導致脾失健運,痰濕內阻,痰阻血淤,清氣不能化濁,血中脂質增高,阻遏經行,脈絡不暢,心絡阻於痰濁乃至胸悶,半身不遂等。
現代醫學認為,攝食過多的脂肪、膽固醇及糖類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這一點,兩種醫學有相同的看法。
(3)惰誌失調。平時憂思鬱怒,鬱怒傷肝,肝失疏泄,肝鬱氣滯,氣滯痰阻血淤或是甚則氣鬱化火,灼津為痰。憂思傷脾,脾虛氣結,津液不得輸布,遂聚而為痰。痰淤阻於血脈而發病。
(4)勞逸失度。勞倦、縱欲太過,或久病體虛,傷及脾腎之陽,水液失於輸化,也能聚津為痰,阻滯血脈。或過逸傷脾,脾不運化,中醫認為“久臥傷氣,久坐傷肉”,由於過度安逸,水穀精微不能化生陽氣,從而蓄積停滯,轉成痰積。
2.中醫常用治法
治法,是根據辨證的結果擬定正確的治療方法,以便及時控製疾病的發展,有效地幫助患者恢複健康。若不能正確地擬定治法,無的放矢,就會使輕病變重,重病變危。因此,治法的正確與否對病的預後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我們根據高脂血症的特點具體分為“活血化淤”“祛痰化濁”“通腑降脂”“益氣健脾”“溫補腎陽”等方法。
(1)活血化淤法。活血化淤法是祖國醫學治療淤血症的一個獨特方法,它廣泛應用於內、外、婦、傷、神經等科疾病。具有通行血脈,促進血行,消散淤血,改善血液循環,抑製結締組織增生和腫瘤生長以及消腫、降低血脂等作用。對於淤血阻滯型高脂血症運用活血化淤法進行治療已成為臨床上一種常用的方法。臨床上常用的活血化淤降脂藥物有:當歸、赤芍、川芎、丹參、三七、沒藥、五靈脂、薑黃、蒲黃、紅花、莪術等。
(2)祛痰化濁法。臨床上高脂血症多出現與痰濁有關的症狀,如形體肥胖,嗜好肥甘,頭昏頭沉,胸悶胸痛,心悸氣短,呼吸不暢,惡心欲吐,肢麻沉重,舌苔滑膩,脈弦滑等。此由於痰濕內盛,清濁不分,致使痰脂內盛而成。此型當用祛痰化痰藥物,化痰降脂以祛邪。常用的化痰藥物有陳皮、半夏、瓜蔞皮、白礬、白芥子、茯苓、昆布等。
(3)通腑降濁法。祖國醫學非常重視排泄通便在養生防病上的重要性,因為大腸為“傳糟粕”之腑,以通為用。若肺氣失於通暢或閉塞,糟粕停聚,上逆影響脾胃功能,鬱而化熱生痰、生濕,導致痰脂停留。現代醫學也認為糞便在大腸停留時間過長,由於神經反射或糞中蛋白質分解產生吲哚等毒物,而出現頭暈、惡心、口苦、腹脹、食欲不振、苔厚膩等症狀,給病人帶來很大痛苦。保持大便通暢,是防治高脂血症重要一環。臨床上常用的藥物有虎杖、大黃、決明子、當歸、鬱李仁、火麻仁、柏子仁等。
(4)益氣健脾法。“血脂(高血脂)是濁質,而來源於精微。”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氣虛則無力運化精微,聚集成濁;脾居中焦,運化水濕,氣虛則水濕不化,停而成飲為痰,變化為濁脂;高脂血症為血中之痰濁,而“脾為生痰之源”。所以,益氣健脾,化精微為精氣,化水濕為津液,升清降濁,清濁分明,各歸其所,防濁脂混於血中,以達血清脈暢,血脂不易升高之目的。臨床常用益氣健脾化濁的藥物有:人參、黨參、黃芪、靈芝、白術、山藥、茯苓、黃精、澤瀉等。
(5)溫補腎陽法。腎為先天之本、腎陽之宅。腎陽又稱元陽、真陽,對人體各髒腑組織起溫煦和生化作用,為一身陽氣之根本。腎陽虛可出現腎不藏精、生殖生長功能衰退、水液代謝異常,導致水濕停留。“痰之本無不在腎。”此與腎主水液有直接關係。因為腎中陽氣具有“氣化“作用,它能升清降濁,通過膀胱把無用之水排出體外,通過三焦把水變成津液,供養人體。所以對陽虛型高脂血症,治宜溫陽化濁。常用的溫補腎陽降脂藥物有:熟附子、肉桂、冬蟲夏草、淫羊藿、枸杞子、菟絲子、巴戟天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