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這種學習方法,如果去讀一本《現代漢語知識》,拿起書來先不從頭讀,可以從半中間插杠子,從“語法”一章讀起。讀“語法”也不一定從第一節讀,從中間任意找一節,或者讀“短語”,或者讀“單句”,並有意識給自己出難題,在讀的過程中將會遇到一些難點和疑點,自己開動腦筋去思考。比如“單句”中說“句子是語言的基本運用單位”,就可以想到,那麼詞和短語是什麼樣的單位呢?在分析單句成分時,又會涉及到詞類的問題,可先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認識什麼是名詞,什麼是動詞,什麼是形容詞等等。這樣讀完這部分之後,已經思考了許多問題,腦子裏也裝滿了大大小小的問號。這便是第一步的收獲。對於這些問號,不要急於到書中去尋求答案,而是先自己開動腦筋,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這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好機會。等到對所有的問題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後,再翻開書看書中的論述,並與自己的看法相對照,找出自己認識上的漏洞和謬誤之處,而有時也可以找出書中的不足。這樣的學習,要比常規的學習理解得更為深刻,記得更為牢固,收獲也會更大。
在語文教學中,有的老師曾運用逆向法進行教學。上課後,不是按一般常規讓學生先讀課文,而是一開始就告訴大家這篇課文的主題思想是什麼,然後要求大家考慮,這樣的主題,如果讓你寫,應該怎樣去表現,用什麼內容,按什麼順序,怎麼去寫,等等。待大家想好之後,找一些學生介紹自己的想法,讓大家相互比較,之後再讓學生去讀課文,看課文是怎麼寫的,是從哪些方麵怎樣來表現主題的,與自己的想法有什麼差別。這樣,雖然老師並沒有領著大家進行更多的分析,但大家對課文的理解卻很深刻,留下的印象也就更為強烈了。
逆向學習法所遵循的順序是:結論?問題?思考?求證?對照?徹底理解。這種學習方法的核心是獨立思考,隻有善於獨立思考,充分調動思維的積極性,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5.織網學習法
織網學習法,就是把學習的知識編織成網絡,進行係統化的處理,使之便於理解和記憶的一種學習方法。根據人的認識和記憶的規律,零散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整的結構把它聯在一起,既不容易理解和掌握,也不容易記憶。織網學習法就是針對這種情況,在學習中合理組織認知結構,編織知識之網,減少學習材料的複雜性,提高其條理性,既有助於理解和認識,也有助於記憶和檢索。這對於語文科的學習來說,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意義。我們目前的語文學習,課本中除了語文知識短文集中介紹一些有關的知識外,許多知識都分散在各篇課文之中,而教材中知識短文之間的聯係性和係統性也不是很突出的。
編織知識網絡的具體作法可參照下麵的步驟進行:
第一步,閱讀有關書本前,先詳閱目錄和各章節的小標題,使自己對全書各部分內容及其邏輯層次、內在聯係有個大致粗略的了解。同時還要盡量回憶或喚起與書中內容,特別是第一章和第一節(或第一單元、第一課)內容有關的已有經驗和表象,並組織已有的認知結構。
第二步,閱讀具體內容,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利用新舊聯係,以舊帶新,把新知識整理、同化於原有知識結構中;②探尋本章節內容與前後章節之間的聯係,以及在全書中的地位;③找出本部分內容的重點、難點、疑點和新點。
第三步,每讀完一個部分暫停一下,概括其要點,領悟其要義,找出貫穿全文的主線。再調整認知結構,並根據最先了解的各部分之間的大致聯係,推測下一部分的內容。
第四步,讀完全書後,在對原有各部分概括要點的基礎上,進行較全麵的整理歸納,找出其內在的邏輯關係,即哪些是因果關係,哪些是遞進關係,哪些是並列關係,哪些是轉折關係等等,從而像“接電路”那樣,該串聯的串聯,該並聯的並聯,將節與節、章與章的各部分重點內容編織成知識之網。在縱橫聯線的基礎之上找出串聯各章節乃至全書的中心幹線。
第五步,重新調整認知結構,再次詳細看目錄和各部分的大小標題,並根據初步編織的知識結構,進一步分析探尋各章節各部分的邏輯關係,掌握全書的筋骨脈絡。當第二遍閱讀時,就能居高臨下,突破難點,品嚼重點,認識新點,尋幽探微,把認識引向深入。然後再調整、充實、提高、完善初編的知識之網。
這樣對全書的掌握基本上可以做到深入、係統而全麵了。
6.錐型學習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