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框架學習法
框架學習法,是將某一方麵的知識,根據其內容的特點和規律性,經過分析和歸納,形成一個個結構“框架”,在學習有關方麵的內容時,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歸納和對比,迅速找到相應的內容,更好地把握和記憶。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一篇議論文的“框架”,議論文具有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那麼這三個要素就可以構成閱讀議論文的一種“框架”,按這一“框架”,我們在讀一篇議論文時,就要看它提出了什麼樣的論點,怎樣提出來的;用了哪些內容作論據;是怎樣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也就是使用了什麼樣的論證方法。這樣,這篇文章的內容就比較好把握了。再如,對讀過的小說,如要講述書中的內容,往往隻能說出一個大概的情景,或其中的一兩個人物,或其中的某些情節,不容易講得全麵。如果根據小說體裁的特點,事先製定下麵這樣一個“框架”,在讀小說時,邊讀邊考慮“框架”中涉及到的內容,那麼讀完之後,就會對書中的內容和特點掌握得比較清楚、比較全麵了。再講述時,按照“框架”所列內容進行,就比較完整了。
人物地點時間主題情節結局寫作特點
框架學習法關鍵在於製定出合適的“框架”來。“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廣泛的適應性。一般教科書中的知識體係,如議論文的三要素、記敘文的六要素等,就是現成的“框架”。
當要記住一本書的全部內容時,如果認真看一看書中的目錄,也會有很大幫助,好的目錄,往往就是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的“框架”。記住了一本書的邏輯結構,在讀此書時,就能運用它在其他書裏找到相對應的“框架”加以比較、調整和補充,使知識更加完整,更加係統。
大腦裏裝進了一個個知識的“框架”,再能經常采用整體記憶的辦法回憶一下這一個個“框架”的知識內容,每學一點新知識,就自動地投入到相應的“框架”中去,不斷地向“框架”投入新的知識和信息,並經常對“框架”進行整理,那麼掌握的知識就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條理化,越來越鞏固了。
3.反饋學習法
學習過程是感知、記憶、思維、想像等各種心理活動共同完成的一個複雜的認識過程。反饋學習,就是通過反饋及時了解學習的情況和效果,以便隨時調整感知、記憶、思維、想像等各項心理活動,使之更好、更協調地發揮作用,以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方法。其要點是:
(1)提高視覺感受器的功率
讀書時,由眼睛完成閱讀的第一道工序——接收文字信息。在閱讀過程中,眼睛的活動是不斷地轉動——停止——轉動,捕捉字、詞、句的信息。捕捉信息是靠眼睛“停止”時完成的,而不是靠“轉動”。因此,要提高視覺的感受力,一是要盡量增加每次眼停時捕捉到的字、詞、句的信息量;二是要減少回讀,即開“倒車”的次數。
(2)快讀
要盡量擴大認讀單位,對專用詞語或常用語句要能整體認讀,一掃而過。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九年義務製教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等等。對於長句要能抓住重點,捕獲其中心詞,如:“毛澤東同誌和周恩來同誌親臨前線,不顧敵人飛機的轟炸和掃射,直接指揮作戰,經過十幾個小時的激戰,全殲敵人109師和106師一個團,取得了直羅鎮戰役勝利”,這裏的中心詞是“親臨前線”、“直接指揮戰鬥”。把握住這10個字就是把握了這段話的要旨。另外,與閱讀目的無關的或已知的內容,可一目十行,一掃而過。如讀《三國演義》隻想研究諸葛亮這個人物,那麼其他內容則一翻而過,不必細看。
(3)注意隨時反饋
就是要不斷檢查驗證學習的效果,以便發現不足及時彌補;或對感知、記憶、思維、想像等活動進行適當調整,力爭取得最佳效果。
4.逆向學習法
逆向學習法與循序漸進法的做法正好相反,它不是按照常規,一章一章,一節一節地根據先後的順序去學習,而是有意識地打亂書中的順序,先從結論或中間某一部分入手,運用自己的思維能力,來分析形成結果的原因和依據,從本質上去理解和記憶要學習的內容。它被認為是收效較快的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