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異想天開:以百姓口碑作史?
2009,在公元紀年的序列中不過是一組自然的數字,但這個數字對中國人來講,卻顯得非比尋常,因為就在這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建國60年的華誕,因此,一個平常的年份便有了濃重的慶典意味。
“盛世修史”,似乎是史學界的一個“習慣”。作為中國電影來說,60年的風雨曆程自然也充滿了輝煌與艱辛。如果說,剛剛過去不久的中國電影百年華誕(2005年)在學界掀起的史學研究的熱度尚未消退,那麼共和國60歲生日這一盛大慶典,必將又迎來中國電影史,特別是新中國電影史研究的又一高潮。
以目前所能夠見到的中國電影史的書籍來看,大致包括以下這麼幾類:按時間分類,可以分成通史和斷代史兩類;按地域分類,可以分成國家史和地方史兩類;按電影門類及電影類型分,以分成紀錄片史、動畫片史、科教片史及武俠電影史、戰爭電影史、戲劇電影史等;按研究角度分,可以分為文化史、藝術史、技術史、理論史、批評史、產業史、傳播史等等。然而,這些書籍大都專業性較強而讀者麵較小,特別是隨著中國電影幾十年的起起伏伏以及電影觀眾的不斷流失,這類專業著作對讀者的影響甚微。事實上,這類圖書靠課題經費和研究人員個人自費出書已成為業界公開的秘密。因此,能否在接近曆史真實的前提下,寫一部能引起一般公眾閱讀興趣的“新中國電影史”,就成為筆者多年思考的問題。
第二章
大眾藝術與“一小撮”的享受
60年的光陰,幾代人不懈的努力,中國政府不但成功地解決了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絕大多數人的溫飽問題,使國民經濟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同時,也力求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努力促進文化建設的協調發展。然而,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時下國內文化建設各方麵所取得的成就,遠不如經濟建設那樣剛性和顯著。僅就電影來說,建國60年來,雖然國產電影在題材開拓,藝術理念,表現手法,製作水準,營銷宣傳,市場開發,票房收入,院線建設及至與國際接軌和產業化的進程上,都取得了一些進步。特別是新世紀以來,經過幾代電影人的不斷努力,國產電影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都已經走出低穀,並且有個別影片,開始以文化輸出的方式,進入國際電影市場,使國產電影在國際上影響,不僅僅在局限於幾大藝術電影節,而開始進入商業院線。但是,一個不容回避也耐人尋味的現象則是,電影,尤其是國產電影,已經脫離一般大眾的視線,而使去影院觀影,成為相當有限的一部分人的“奢侈”享受。換句話說,就是電影似乎已經改變了曾經被定義了上百年“大眾藝術”的屬性而蛻變成“小眾的時尚趣味”。從根本上說,電影離不開觀眾,也惟有各個層次觀眾的積極參與,才能顯出電影的藝術價值、商業價值與社會效益來。因此,討論60電影藝術所取得的各項成就,特別是當下中國電影產業化的進程,電影觀眾的流失,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一道坎兒”。
第三章
我的夢哪去了?
眾所周知,新中國電影,從1949年以後直到上世紀80年代,都是中國老百姓建構共享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徑,它的作用和影響一度超過了其它所有的藝術形式。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電影多年來不僅在為主流政治建構意識形態,同時也為億萬中國人提供精神家園,建構了共享的價值係統。新中國電影曾經給億萬中國人帶來憧憬夢幻、生活熱情乃至人生的理想,塑造了一種眾誌成城的認同感和無私無畏的價值觀。因此,無論任何時候,當我們回顧當年這些新中國經典電影的時候,我們都會感受到其中的那種童年一樣的純真和燃燒著的激情,那種魂牽夢繞的精神力量。這正是新中國電影留給中國文化的寶貴財富。然而,自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起,中國電影便每況愈下,其中,城市電影觀眾幾乎每年減少五千萬人次。資料顯示:1
9
7
9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為2
7億元,觀眾人次2
9
3億,而到了1
9
9
9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僅為8.
1億,觀眾不足3億人次。需要指出的是,這還是在2
0年間,電影票價已經從幾角錢漲到了十幾元甚至幾十元錢的情形下。1
9
9
8年經典大片《泰坦尼克號》在北京的票價已經高達100元,讓普通百姓對電影望而卻步。而許多地區為維持高票價而實行的所謂“黃金院線”,更是使電影走向“貴族化”,再加上多種娛樂方式的衝擊,影院門前日漸冷清,電影觀眾流失十分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