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溫飽之後,讓窮人有夢(6)(1 / 1)

自嘲是一種睿智。它不僅體現了一個人的幽默,還在另一個層麵反映出一個人的自信和清醒。是的,清醒對一個人來說,在某種意義和某種時刻似乎更為重要。因為隻有清醒前提下的自信才有分量和意義,否則就像一個人喝高了或隻有喝高了才什麼大話都敢往外噴。有時我突發奇想:假如中國電影界的飽學之士和那麼多的博導、碩導連同那麼多的博士、碩士都能有這份自嘲,換句話說,大家都能有這份清醒和自信,去直麵國產電影中間的種種問題,國產電影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或許不會這麼慘。

我也愚笨。這個係統中混飯吃,最穩妥的辦法就是人雲亦雲,寫一些不痛不癢、大家都耳熟能詳,卻決不會越雷池半步的八股文章。然後熬年頭混職稱。然而,正是出於對電影的熱愛以及基本的職業良心,使筆者有些不自量力地“知其難而為之”,並根據本書要涉及的內容,與本書的責編在表述上進行了一番設計。這其中,除了前麵所說的“專業化思考,平民化表達”的宗旨外,我們在具體做法上還注意了以下兩個環節:

1、注意閱讀的興趣:作為學術著作,傳播思想文化和學術觀點是它的使命之一;而思想文化和學術的傳播,似乎不應該總是板著臉孔,在那裏自說自話,完全可以用更有趣味的方式來傳播自己的見解。在新媒介語境中,傳播過程已經不能像老一輩那樣隻重表達而不重傳達。表達而不傳達,實際上是無效傳播。與其那樣,還不如買個書號,印上個幾百本留著送人或評職稱時用。

2、增加“易讀性”:

當我們閱讀西方著名通訊社和報紙新聞時,都會發現無論通訊還是報道,行文都十分簡潔,段落都十分簡短,文字都十分通俗。他們的文風,都在追求“易讀性”。而近些年通過央視《百家論壇》走紅的學者易中天、於丹等人的著作,更是為學術著作包括古典文學名著的傳播起到了極大的、前所未有的推動作用。正如弗萊施在他的《可讀性寫作的藝術》中所指出的那樣,“大多數人喜歡閱讀低於他們能力水平的東西。這樣感覺比較輕鬆。……可讀性水平中每個等級的典型讀者,往往會出現在受教育程度高一個等級的人群中--有時這樣的差距會更大一些”。有鑒於此,本書的寫作,將努力把學術術語在保持原來語境和含義的前提下盡量壓縮以至最小,力爭能讓一般老百姓能夠看懂。當然,這樣做也不然存在一定的風險,即:在“翻譯”或“轉述”的過程中,使“術語”的準確性走樣或麵目全非。而這一點,恐怕才是我所擔心的“板磚”的緣由。為此,為了使板磚不至於過分猛烈,本人特意在此擬出不讀本書的幾個理由,其目的一是不想浪費讀者的寶貴時間;其二是省得有些觀點或表述的失誤給你帶來誤解,乃至耽誤你的前程:

1、假如你對電影,尤其是國產電影沒有一點興趣,那麼大可不必為此耽誤時間,有這工夫不如搓幾圈麻將更來得愜意和實惠。

2、假如你正準備考電影學院一類的影視專業,或是讀此類專業的研究生,那就更要小心;因為本書的許多觀點既不學術又缺乏嚴謹,被你貽笑大方還是小事,萬一耽誤你的成績和前程實在於心不忍。

3、同行是冤家。假如你是這個行業的專業人士,那我就更誠惶誠恐了。雖說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古訓,但保不住我那裏說痛快了就會冒犯了您。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