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現狀:中國電影那些事兒(2)(1 / 1)

1產量:

中國電影在2008年,共拍攝故事影片406部,是電影產業化實行以來達到峰值的一年。在此之前(以2002年為界),國產電影從低穀中緩慢回升,直到2002年,在電影產業化真正開始實施後,才開始有了根本的改變。電影產量平均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加。其中,2002年是100部,2003年是140部,2004年是212部,2005年是260部,2006年是330部,2007年是402部,2008年是406部。特別是2008年,中國電影凱歌高唱,電影票房連續兩年保持26%以上增速,增幅居全球之首。電影票房總收入達43.41億元,首次進入了全球前十。國產故事片一年超400部,達到了全球第三。至於2009年,截至今年5月份,,已審查通過150部影片。由此,2009年國產電影產量基本可以穩定在400部以上,並將以一定的速度不斷發展。

2電影拍攝生產單位的增加:經過多年改革,國有電影製片單位轉企改製順利,截至2008年底,全國38家國有電影製片單位中,已有18家順利完成轉企改製工作;此外,中國電影生產呈現出多主體踴躍投資、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局麵,極大地解放了中國電影的生產力。

2002年之前,全國共有包括各電影廠在內的專業電影拍攝單位30家,投資拍攝電影的企業不超過40家,電影融資渠道單一而數額較小。而到了2008年,全國共有近300家投資主體在投資拍攝電影,並且自產自銷,自負盈虧。其中,有40%的投資單位,已連續投資拍攝電影五部以上,其投資和回報形成良性循環。此外,還有動畫片以及針對央視電影頻道拍攝的影片等等。

3票房

國產電影產業化以來,給人以根本化改觀印象的非票房數字莫屬。由於產業化政策的實施和創作觀念的轉變,國產電影逐漸開始以市場化的定位和受眾需求為創作生產的主要參考因素。這個措施不僅體現於劇本策劃、籌備立項等前期工作之時,還貫穿於整個拍攝過程中以及影片的營銷策略和檔期安排上。在這樣一個思路的指導下,國產電影的票房自2002年起,每年以不低於25%的速度逐年增長,其增長速度堪稱世界第一。尤其在2008年,全國電影票房(包括進口影片)達到了43.41億元,其中國產影片所占的份額已達到了62%,曆史性的壓倒了每年20部的美國進口大片和40部其他國家、地區的票房總和。更值得一提的是,檔期的概念一方麵得到加強,傳統吸金時段的效率更高,另一方麵也在“淡化”,一年四季絕少冷場,所謂的淡季也造就了不少票房炸彈:賀歲檔後的3月份算是低穀,也有4000萬元的《江山美人》和6000萬元的《見龍卸甲》,隨後就是過億元的《功夫之王》和《功夫熊貓》;奧運期間是電影淡季,還冒出了一個5000萬元的黑馬《十全九美》;奧運之後是票房井噴,從2.2億元的《畫皮》開始,一路火爆到年底。凡此種種,都昭示著國產電影在數量激增的同時,真金白銀也在有效的增加,從而使國產電影的市場,真正有了民族工業產業化的含義。

4院線

在產量增加與票房高漲帶來的效應下,國內新一輪影院的建設也開始被激發帶動起來。因為票房的高漲給投資商帶來了賺錢的憧憬,於是國內院線的建設與銀幕的增加量的速度也開始大幅提升。有些著名的企業,看到了電影的賺錢效應,開始調整經營思路,棄其他行業而轉投電影。譬如大連萬達退出中超而投資開辦萬達院線,在短短兩年之中,即在全國各地開辦電影放映廳超過300個。而在全國範圍內,目前已有4000餘塊銀幕,其中在2009年的1--4月份,就新增加190塊,以這個發展趨勢,預計到2009年底,全國將會再增加600--700塊銀幕。與此同時,有關部門已注意到目前國內影院建設偏於向大城市集中的特點,正在積極創造環境和條件,以吸引更多的資本力量到中小城市去發展影院建設。相關部門已經向國務院上報一個關於在中小城市當中發展影院的報告,雖然這個報告正在擬定當中,很多意見還沒有最後的形成,但足以表明這個現象已經引起有關部門的足夠重視,因此,一切積極的變化都在可期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