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媒體
在數字昭示的成績和社會影響力逐漸加大的情況下,國內媒體也開始從對國產電影的冷淡、漠視甚至尖銳地批評中變得友善起來,而在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媒體對國產電影的報道基本以負麵的居多。最顯著的例子莫過於每年一度的金雞百花電影節,幾乎成了媒體對國產電影責難討伐的集中發泄窗口。而在近兩年,由於國產電影的整體進步,特別是有些國產大片已經不單是唯大而大,片麵追求場麵奢華,忽視影片的思想內涵和人文精神,而是有了根本性的改觀。譬如2006年的《雲水謠》、2007年的《集結號》以及2008年的〈梅蘭芳〉等都受到了媒體的高度好評。
6融資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金融危機給銀行的貸款發放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和風險加大的情形下,金融行業開始注意到文化產業投資的巨大獲利前景,並開始把目光首先投到方興未艾的電影產業上麵。五年來,中國電影在拍攝資金來源及資金回收方麵成績喜人,廣告業商家越來越把電影媒體作為廣告投放的重點,各種置入式廣告、電影片頭廣告的投入數量大幅度增加,廣告業的介入充分說明了客戶對電影業的信心。電影業也得到了金融、電訊、新媒體等行業的支持,為電影投資的回收提供了良性的資金流,有效地規避了投資風險。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有限公司出品的《墨攻》,采取了中、港、韓、日多渠道的融資方式,獲得了巨額拍攝資金。尤為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10月,華誼兄弟影業投資有限公司以影片版權的方式,獲得了深圳發展銀行5000萬元的銀行授信,成為內地銀行為單個投資項目提供授信的第一例,為今後優質電影項目取得資金支持開辟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綜上所述,在各種條件的改善與合力的作用下,中國電影目前已擺脫了幾年前困難境地,並且開始了一種相對良性的循環。在電影產量、票房收入、綜合收入、銀幕數量等方麵均創出新高的效應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機構開始對國產電影產生興趣並投入其中。同時也使中國的電影生產/市場開始呈現出一種有序的梯形結構。電影產業化的前幾年,國產電影的票房份額一直靠幾部超級大片來支撐,大部分中小製作的影片不是默默無聞,就是形同雞肋。但在去年,這種現象得到了有效的改變。全國票房超過2000萬元的國產影片超過20部,票房1億元以上的多達9部,票房2億元以上的也有4部。這表明,電影市場的金字塔結構已經向梯形結構轉變。此外,持續多年的全年電影放映擋期過於集中(比如都擁擠在賀歲片期間的一個狹窄的時段內)的現象,也得到了一定的緩解。在2008年期間,各種製作規模和風格的影片在年中錯落登場,並沒有象以往那樣一窩蜂都集中在年底歲末,因而使全年並沒有出現明顯的淡季。更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電影產業化觀念的不斷深入與業界人士對市場規律的研究與把握,很多公司和投資方,已經能夠根據自己將要推出影片的特點和當前市場的發行情況,妥善安排影片的擋期,以避免與其他影片撞車。譬如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投資方之一)投資拍攝的影片《畫皮》,當時發行就有兩種意見:一種是依照傳統慣例,讓《畫皮》去參加當年的賀歲擋;另一種則是審時度勢,根據自己影片的特點和當時市場的
發行情況另覓擋期。結果《畫皮》最終選擇了國慶擋期,而沒有去拚當年的賀歲片市場。因為,該年的賀歲片市場異常火爆,擋期推出的影片不僅有傳統賀歲片大戶馮小剛的〈非誠勿擾〉,還有大導演陳凱歌精心打造的〈梅蘭芳〉以及由香港著名武打影星甄子丹出演的影片〈葉問〉等等。〈畫皮〉如參加當年的賀歲擋,不僅麵臨著與其他影片票房上的分流和廝殺,而且由於自身在聲望以及其他方麵的“劣勢”,很可能會在票房成績上失意。與其如此,倒不如另辟蹊徑,選擇其他時段。最後的結局是,〈畫皮〉由於選擇了正確的發行時間與方式,最終取得了2.6億元的票房成績,而如果去硬拚賀歲片市場,“它的票房也就止步在2億以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