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找到你在團隊中的正確位置(3 / 3)

第二,為了凸顯自己而特意為之。在職場中,每個人都想迅速上位,展現自己,盡快得到別人的認可,所以就想利用一切機會凸現自己。這也是在職場中發生“越權”的最主要的心理動機。但是,職場中人要明白,有些機會是能利用的,有些機會是不能利用的,越權利用機會,千萬要小心謹慎。

舉一個曆史上的例子。有一次,韓國的君主,我國戰國七雄之一的韓昭侯,因飲酒過量,不知不覺醉臥在床上,酣睡半晌都不曾清醒。他手下的官吏“典冠”擔心君王著涼,便找掌管衣物的官吏“典衣”要了一件衣服,蓋在了韓昭候身上。

幾個時辰過去了,韓昭侯終於睡醒了,他感到睡得很舒服,不知是誰還給他蓋了一件衣服,他覺得很暖和,於是問身邊的侍從說:“是誰替我蓋的衣服?”

侍從回答說:“是典冠。”

韓昭侯一聽,臉立即沉了下來。他把典冠找來,問道:“是你給我蓋的衣服嗎?”典冠說:“是的。”韓昭侯又問:“衣服是從哪兒拿來的?”典冠回答:“從典衣那裏取來的。”

韓昭侯又派人把典衣找來,問道:“衣服是你給典冠的嗎?”典衣回答說:“是的。”韓昭侯於是嚴厲地批評了典衣和典冠:“你們兩人今天都犯了大錯,知道嗎?”典冠、典衣兩個人麵麵相覷,不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

韓昭侯指著他們說:“典冠你不是寡人身邊的侍從,為何擅自離開崗位來做自己職權範圍以外的事呢?而典衣你作為掌管衣物的官員,怎麼能隨便利用職權將衣服給別人呢?你這種行為是明顯的失職。今天,你們一個越權,一個失職,如果大家都像你們這樣隨心所欲,各行其是,整個朝廷不是亂了套嗎?因此,必須重罰你們,讓你們接受教訓,也好讓大家都引以為戒。”

於是,韓昭侯把典冠、典衣二人一起降了職。

韓昭侯的做法在今天看來也許有些過分,但他嚴明職責、嚴格執法的作風,還是值得肯定的,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所以,我們要想越權辦事,一定要想明白自己在做什麼,這件事做了之後,後果會怎樣,然後再確定是否真的可以去“越權”行動。

第三,就是對上司的決定不滿,然後以“越權”的形式來反對。在職場中,很多員工作為具體工作的執行人,執行的是公司的決策和領導分派的任務,但是,不是每一個決定,大家都會心甘情願的去執行,有的時候,執行工作的人,會因為個人原因而對這項工作產生異議,甚至不願執行。這個時候,就有可能發生“越權”行為,比如執行人“越權”向上一級領導反映困難,“越權”向最高領導直接提出對這項工作的反對意見。

比如,解放戰爭時期,中央軍委集體作出決定,讓粟裕率領三個縱隊渡江南下,深入敵後,但是粟裕經過深思後,覺得還是留在江北更好。於是,他先說服了華東野戰軍的最高負責人陳毅,又千裏迢迢趕到中央軍委所在地,陳訴自己的觀點,最後得到采納。粟裕的這一建議,為日後聞名世界的淮海戰役打下了基礎。

其實在職場中,隻要你心存大局,“越權”與否並不重要,如果你的“越權”,能夠令工作更加順利更有效率,那麼偶爾“越權”也無妨。然而,如果是因為個人情緒或者職場恩怨而有意“越權”,那麼,恐怕就會“冤冤相報何時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