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浩瀚沙漠中的大帝國(1 / 3)

一、伊斯蘭教的產生和阿拉伯的統一

⒈伊斯蘭教產生的曆史地理背景

阿拉伯半島位於亞洲西南部,主要是現在的沙特阿拉伯和也門,麵積320萬平方公裏,相當於四分之一歐洲。其北鄰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東臨波斯灣,南濱臨印度洋,西是紅海。西北角以蘇伊士地峽與非洲大陸相接。半島的內陸的絕大部分是一望無垠的沙漠和荒野地帶,間夾雜著一些小塊綠洲。嚴重缺乏水源,氣候幹燥,植物稀少。隻有半島的西南部的也門地區,因受季風的影響,雨水比較充足,土壤肥沃,適宜農耕,素有“阿拉伯福地”之稱。遠古時期的阿拉伯居民大部分是遊牧部落,稱貝杜因人。古代的許多遊牧部落如迦勒底人、迦南人、希伯來人都來自阿拉伯沙漠,曾在東地中海沿岸創造過古代文明,這些貝杜因人就是他們的近親。他們過著原始簡陋的遊牧生活,主要財產是牲畜:羊、駱駝和馬。馬主要用於作戰,數量有限,比較珍貴。六世紀以來,為了爭奪水草和牲畜,部落之間經常發生衝突。戰爭和掠奪成為男子的英雄事業。阿拉伯西南部,是古代東西方貿易的重要商道。東方的商品經海路運到也門,再由阿拉伯商人用駱駝轉運到敘利亞或埃及,然後運往歐洲。因此,在這條商道附近,很早就出現了城市。但是,四世紀以來,東西方貿易的商道發生了變化:從阿拉伯半島西部轉移到埃及和紅海一帶或經波斯灣和幼發拉底河而抵達地中海東岸。由於受商路轉移的影響,遊牧生活普遍代替了農業和商業。唯有麥加比較例外。麥加城處於從也門到敘利亞、從埃塞俄比亞到美索不達米亞兩條商路的交叉點上。城內有個長年流水的賽母桑泉,是過境商旅歇腳的好地方。麥加城的主要居民是古萊西部落,經營商業和手工業。城內有一座古老的克而伯神廟,供奉一塊黑色隕石和一些部落神。阿拉伯人視黑隕石為天降神物,周圍的遊牧人都來朝聖。每年舉行一次廟會,朝拜者來自四麵八方,同時在神廟周圍舉行定期市集。古萊西貴族從廟會和市集中獲取巨額收入。麥加貴族把持統治權力,擁有大量財富,平民則受人剝削和奴役,充當商人的駝夫、向導或保鏢,貧富差距大。社會矛日趨尖銳。麥加城周圍的貝杜因人,時常劫掠城市、商隊和農家。

很早以前,阿拉伯半島就建立過國家。也門地區的國家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十世紀,最晚到公元六世紀二十年代。在半島的北部和中部也曾建立過幾個小國,但時間不長。由於商路影響,六世紀時半島已有通用的阿拉伯語,雖然也存在各部落的方言。

由於自然條件惡劣,貝杜因人各部落的生計艱難,除靠放駱駝等遊牧活動外,還靠掠奪定居人口和過境商隊,並且時常也彼此互相掠奪、仇殺,引起社會動蕩。商路上的漢誌地區有兩座城市麥加和雅特裏布,城市中定居的阿拉伯人主要經營商業、服務業和手工業。雅特裏布有兩個阿拉伯人部落和三個猶太人部落。麥加城則由阿拉伯人的古萊西部落控製,城中有一眼水源豐富的“滲滲泉”,還有一座方形的克爾白神廟,內供奉一黑色隕石和阿拉伯各部落的神。阿拉伯人信奉多神教,各部落都有自己的神,但也承認最高的神安拉。阿拉伯人每年都要朝覲克爾白神廟並在麥加進行貿易活動。伊斯蘭教產生前,半島上的阿拉伯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相信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死,盛行對大自然、動植物、祖先、精靈和偶像崇拜等多神信仰。其中拉特(即太陽神)、烏紮(即萬能神)和麥納特(即命運神)三大女神尤受崇拜。麥加城中心的克爾白神殿供奉有360多尊各氏族部落神的偶像。

阿拉伯北邊的鄰居是兩個文明大國:一是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國,一是信奉瑣羅亞斯德教的薩珊波斯帝國。阿拉伯人與其鄰居相比是落後的,但並不閉塞,不斷受到拜占庭和波斯文明和宗教的影響。信奉一神的猶太教和基督教早已傳入半島。在也門地區及一些城鎮和農業區流行,其一神觀念對伊斯蘭教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因猶太教和基督教不適應阿拉伯社會變革的需要,未能得到廣泛傳播。在阿拉伯社會變革和一神教觀念的影響下,阿拉伯人由多神信仰向一神教信仰過渡,產生了一神傾向的哈尼夫派。他們承認獨一神,反對偶像崇拜,相信天命、複活、懲罰和報應,注重個人隱居修煉,過著禁欲的生活。哈尼夫思想成為伊斯蘭教形成的思想先驅和中介。

也門地區早就有基督教堂和移民,雅特裏布也早已存在猶太教,加上半島已有通用的阿拉伯語,這就為一神教的伊斯蘭教的產生和傳播奠定了基礎。

由於阿拉伯具有經濟和戰略意義,自古以來就是強國爭奪的重要目標。525年,埃塞俄比亞攻占也門,把住了阿拉伯商路的大門。它在也門統治40多年,使灌溉係統盡遭破壞,農業和商業嚴重衰落。後來,伊朗驅逐埃塞俄比亞,奪占了也門。但伊朗的統治也難以維持長久。埃、伊爭奪阿拉伯商路的鬥爭,曆時一個世紀之久,兵連禍接,後果嚴重。也門也因戰亂而土地荒蕪,人口銳減,道路湮沒,商旅不前,過境貿易幾乎全部停止。當波斯與拜占庭及其盟國埃塞俄比亞為爭奪也門國際商路的控製權時,阿拉伯人就深受其害。525~570年,埃塞俄比亞占領商路南端的也門,575年波斯打敗埃塞俄比亞,一直統治也門到628年。外族統治期間,也門的馬裏布水壩倒塌,農業荒蕪。尤其是波斯統治時商路改走波斯灣,通過也門的商路衰敗,這就使商路上靠過境貿易維持生計的部落陷於更加貧困的境地,阿拉伯社會處於動蕩不安與危機之中。

總之,自然條件的惡劣,阿拉伯人的窮困,商路的改變,部落矛盾、階級矛盾的尖銳,其結果,或者是阿拉伯人自相殘殺,走向滅亡;或者是各部落團結起來,形成統一民族,一致對外,走出這不毛之地。穆罕默德及其創立的伊斯蘭教,把阿拉伯人引向了後一條路。

阿拉伯帝國起源於廣袤浩瀚、荒漠漫漫的阿拉伯半島。狂放剽悍的阿拉伯人,高舉伊斯蘭教旗幟,在聖戰的呐喊聲中,走出阿拉伯半島,東征西戰,南攻北伐,建立了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和多種社會形態的龐大帝國。阿拉伯人有兩大法寶:宗教和語言,一直處於優勢地位,伊斯蘭教為國教,阿拉伯語為國語。伊斯蘭和阿拉伯構成了這個帝國的兩大標誌和特征。今天的伊斯蘭世界和阿拉伯世界,就是昔日阿拉伯帝國的引證。

⒉伊斯蘭教的產生和阿拉伯的統一

作為世界宗教中最年輕的宗教,伊斯蘭教的產生,必然要反映阿拉伯人的宗教社會特點,不如此,不會為阿拉伯人所容;同時,它必然要吸收猶太教、基督教等一神教觀念和教義,不如此,不會團結起阿拉伯人;而伊斯蘭教既由穆罕默德創立,它又必然帶有其個人色彩。

穆罕默德(570~632年),是中世紀乃至世界曆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馬克思將其創立伊斯蘭教和統一阿拉伯稱之為“穆罕默德革命”,由他創立的伊斯蘭教至今仍影響著無數的人。

穆罕默德生於麥加古萊西部落哈希姆家族貴族商人家庭,其父早亡,他為遺腹子,六歲又喪母,先由其祖父後由其伯父撫養。作為孤兒,他遭遇不幸,但心地善良,為人誠實,善觀察好沉思,可據說是一直是文盲。也唯如此,他傳教才可能為人所信,因為他從不說假話。25歲時,與他為之打工的、四十歲的富商寡婦結婚,改變了經濟困難的地位。

610年,他四十歲時,常去麥加城外希拉山一山洞隱居修行,結果受真主啟示,大徹大悟。據說每次啟示降臨,他都會倒在地上,呻吟,出汗,痙攣。西方有人認為其有癲癇病,前蘇聯人說其有“病態性的興奮”,伊斯蘭教學者則認為這是“內心的神秘經曆”。

從這時起,610~622年,為穆罕默德傳教的第一個時期,即麥加時期。這一時期,他主要是宣傳教義,宣講“除真主外,再無神靈,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就是這時形成的。穆罕默德主要講以“末世學”為中心的一神教(天堂、地獄、末日審判),並以此來取代傳統的多神教的部落統治。這裏,穆罕默德是把阿拉伯各部落最高的神安拉吸收進伊斯蘭教作為教主,而他自己則作為安拉的使者,從而就威脅了古萊西貴族控製克爾白多神教活動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地位。

最初,穆罕默德是秘密傳教,沒有多少人相信他,傳教的成果不大,第一個信徒是他的妻子,其次是其堂弟,即後來的女婿阿裏,及其後來當選為四大哈裏發的幾個人。三年後他公開傳教,除在麥加,還深入到各個集市,並尖銳地提出了最根本的社會問題——貧富問題。麥加沒有僧侶,沒有宗教職業者,所以穆罕默德秘密傳教沒有什麼阻力。當他公開傳教,提出反對誇耀財富重利盤剝等社會問題時,古萊西貴族對他敵視迫害的程度也就加強了。619年穆罕默德的妻子和他的保護人、曾撫養他的伯父先後死去,這是穆罕默德最困難的時期。但真主保佑,他得到了雅特裏布人的邀請。

統治雅特裏布的兩個阿拉伯部落為權力之爭互相仇殺,弄得財盡源枯,他們想找一個調停者和統一者,結果找到了穆罕默德。盡管他未能改變麥加人的信仰,但德高望重的名聲已經在外。他們表示願意接受伊斯蘭教,並準備迎接先知到雅特裏布。這裏的阿拉伯人由於受猶太人影響容易接受一神教。

從622年(伊斯蘭教曆元年)開始,穆罕默德遷徙到麥地那。在與勁敵麥加古萊什部落的較量中,穆斯林在伊斯蘭的旗幟下通過11年的征戰,第一次統一了阿拉伯半島。

麥加以商業為主,每年北上敘利亞和南下也門的商隊是其經濟支柱。穆罕默德決定通過襲擊商隊的方式打擊麥加。624年2月,穆罕默德獲悉麥加的領袖阿布·蘇富揚率大型商隊從敘利亞返回,隻有70人護衛,並將途經麥地那附近。他決定在麥地那以南32公裏處的白德爾襲擊麥加商隊。2月28日,穆罕默德率300多人向白德爾進發。

阿布·蘇富揚事先得到了消息。他一麵向麥加求援,一麵改變商隊的方向。麥加派出由阿布·哲赫勒率領的近千人的軍隊趕來支援。他們得知商隊安全撤離後,還是決定繼續前進,與穆罕默德決戰,以徹底根除穆斯林對麥加的威脅。

盡管穆斯林並沒有大規模戰鬥的心理準備,但形勢的發展迫使穆罕默德必須迎戰。進占白德爾後,穆罕默德下令填平所有水井,隻留一口,然後據守在水井邊,靜候麥加軍隊的到來。

3月13日清晨,兩軍交鋒。麵對三倍於己的敵人,穆斯林奮勇拚殺,有的戰士竟脫下鎧甲,赤膊衝向敵陣。麥加人潰不成軍,主帥阿布·哲赫勒被殺。

白德爾之戰震撼了麥加,陣亡者的親屬發誓要為親人複仇。阿布·蘇富揚禁止人們哀悼親人,以防動搖軍心。經過1年的精心準備,阿布·蘇富揚親率3000人進攻麥地那。625年3月21日,麥加軍隊在麥地那以北的伍侯德山附近紮營。

在麥地那的戰前會議上,有人主張固守,同敵人進行巷戰,穆罕默德表示支持。他命令50名弓箭手扼守山麓,克製麥加的200名騎兵,650名步兵則抗擊2800名麥加步兵。雙方展開肉搏,麥加軍隊敗退。但是很多穆斯林弓箭手擅離職守,跑到麥加人丟棄的營地裏撿拾戰利品。麥加騎兵統帥赫立德立刻抓住機會,向堅守陣地的10名弓箭手發起衝鋒,隨後從後方包抄穆斯林軍隊,敗退的麥加軍隊見此情景,也轉身殺回。穆斯林腹背受敵,被迫向伍侯德山撤退。

穆罕默德身邊的戰鬥異常慘烈:一名戰士為掩護穆罕默德,用身體遮擋射來的亂箭;一名受傷的戰士眼珠垂到臉頰上,穆罕默德用手把它塞了回去。據伊本·希沙姆《先知傳》記載,敵人用石塊擊傷了穆罕默德的嘴和前額,打碎了門牙。一名敵人劈中了他的臉頰,使頭盔的兩個鐵環都嵌了進去。在忙亂中,穆罕默德掉進了敵人挖的陷阱。阿裏和塔勒哈趕忙把他扶上來,護衛著他退到山上。穆斯林在山上組織防禦,麥加方麵也無力繼續進攻,隨後撤軍。

627年,阿布·蘇富揚召集麥加古萊什部落及其盟友共約1萬人,再次進軍麥地那。這時的穆斯林軍隊隻有3000人。他們吸取伍侯德之戰的教訓,固守麥地那。麥地那東、南、西三麵被山丘和樹林包圍,隻有北麵是開闊地。穆罕默德采納波斯弟子賽勒曼的建議,在北麵挖了一條壕溝。穆斯林連續幹了6天6夜,在麥加人到來之前挖好了壕溝。

3月31日,麥加聯軍到達麥地那。壕溝是沙漠中的阿拉伯人聞所未聞的防禦方法。當麥加騎兵看到壕溝時,他們驚奇無比,無法發起衝鋒,隻能將麥地那團團圍住。麥加聯軍圍攻一個月後見取勝無望,隻好自行撤離。“壕塹之戰”是雙方力量消長的轉折點,穆罕默德開始從守勢轉為攻勢。

一年後,穆罕默德率領1400人向麥加進發,目的是去麥加朝覲。他穿著朝覲的白色戒袍,以免麥加人誤會。疑心重重的麥加人派出騎兵堵截,穆罕默德則抄山路繞過麥加軍隊,在麥加城外的侯達比亞紮營。他派遣奧斯曼去向阿布·蘇富揚表明來意。雙方經過長談,達成和解協議。協議規定,雙方停戰10年,阿拉伯半島上的部落可自願與麥加或麥地那任何一方結盟,穆罕默德將朝覲推遲一年。協議使麥地那獲得了與麥加平等的地位,這是穆罕默德的重大勝利。《侯達比亞協議》的簽訂,使麥地那在南線獲得了和平。接著,穆罕默德征討麥地那以北的一係列綠洲,為最終征服麥加解除了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