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浩瀚沙漠中的大帝國(2 / 3)

629年3月,根據《侯達比亞協議》,穆罕默德率2000名穆斯林前往麥加朝覲。他們將盾牌、鎧甲、長矛和弓箭等武器留在城外。穆斯林精神抖擻,步伐整齊,口號震天。穆罕默德履行環繞天房的朝覲儀式。令麥加人不可思議的是,穆罕默德開始環繞時不是慢走而是奔跑。2000名穆斯林竟然跟隨穆罕默德一起奔跑,這更令麥加人吃驚。

穆斯林在麥加停留了3天,給古萊什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麥加開始人心浮動。此後不久,曾經是伊斯蘭教頑固反對者的赫立德和阿穆爾結伴來到麥地那,加入伊斯蘭教。他們在日後為阿拉伯帝國立下汗馬功勞,分別被稱作“真主的寶劍”和“阿拉伯政治天才”。

629年夏,麥加古萊什人幫助自己的盟友襲擊了一個與穆斯林結盟的部落,破壞了《侯達比亞協議》。古萊什人感到後怕,派阿布·蘇富揚與穆罕默德談判,穆罕默德沒有同意。

630年1月,穆罕默德率1萬人向麥加進發。阿布·蘇富揚主動出城投降,皈依了伊斯蘭教。穆罕默德宣布:“誰走進阿布·蘇富揚的家,誰就是安全的。”他給予自己昔日的死敵以如此尊貴的禮遇,以此昭示伊斯蘭教的寬容,對麥加實行大赦。穆斯林分四路進入麥加,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反抗。穆罕默德徑直來到克爾白天房,繞行7周後,下令搗毀天房中多神信仰的所有偶像,並高呼:“真理已來臨了,虛妄已消滅了。”經過近8年的艱苦鬥爭,穆罕默德終於征服了麥加,除掉了阿拉伯統一的最大障礙。

630年—631年,阿拉伯半島的許多部落紛紛向麥地那派遣代表團。這些部落在口頭上表示加入伊斯蘭教,並保證繳納天課(宗教稅)。阿拉伯半島上自由散漫的貝都因遊牧部落在曆史上第一次服從一個統一的政治權威。631年是伊斯蘭教曆9年,被稱為“代表團之年”。

這種統一更多的是一種形式上的統一,主要靠穆罕默德來維係。很多部落認為歸順麥地那不過是對穆罕默德本人的服從,632年穆罕默德去世之後,他們又背叛了伊斯蘭教。

麵對叛亂四起的局麵,穆罕默德的繼承人、第一大哈裏發阿布·伯克爾堅決予以鎮壓。在給各部落的信中,阿布·伯克爾說:“我已向你們派出一支軍隊。我已命令軍隊的統帥,誰承認真主,就協助他;誰否認真主,就與他作戰!”

阿布·伯克爾任命赫立德為平叛統帥。赫立德首先平定了塔伊、阿薩德和蓋特方部落。他隻將那些曾殘害穆斯林的人繩之以法,其他人則既往不咎。

叛亂部落中實力最強的是半島東部耶馬邁地區的哈尼法部落,他們支持偽先知穆賽裏姆。兩名先期前往平叛的穆斯林將領都被哈尼法部落擊敗。得知赫立德親自帶隊前來,穆賽裏姆率4萬人迎戰。兩軍在阿格拉巴決戰,戰鬥空前激烈。為了激勵士氣,赫立德命令:“所有人按自己的部落列隊作戰,這樣我們就知道誰勇敢、誰軟弱。

赫立德意識到隻有殺死穆賽裏姆才能使戰鬥結束。他親自率兵衝向敵陣,直撲穆賽裏姆。他口中高呼“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所有穆斯林戰士隨著他齊聲誦念先知的名號,奮勇衝鋒。哈尼法部落簇擁著穆賽裏姆退進一所莊園。穆斯林軍隊奮力攻破莊園大門,和哈尼法軍隊肉搏,最終穆賽裏姆被一名穆斯林黑奴殺死。

赫立德繼續前進,看到在哈尼法部落的城堡上還站著黑壓壓的守軍。他不知道戰鬥繼續下去結果會怎樣,於是接受了哈尼法人提出的條件,對方交出全部的金銀、鎧甲和馬匹,赫立德則把一半的俘虜交還他們。赫立德進入城堡時才發現這些所謂的守軍,不過是穿著鎧甲的婦女和老人。在哈尼法部落接受伊斯蘭教後,赫立德和他們締結了和約。

耶馬邁被平定後,穆斯林軍隊勢如破竹,先後平定了巴林、阿曼、也門和哈德拉毛的叛亂。633年,阿拉伯半島實現了真正的統一。著名的阿拉伯史學家希提評價說:“阿拉伯半島借著赫立德的寶劍被統一在阿布·伯克爾的旗幟下。阿拉伯人必須先征服自己,然後才能征服世界。

622~632年,是穆罕默德宗教主張實施和阿拉伯國家建立的時期,即麥地那時期。(雅特裏布此後改稱麥地那,意為先知之城。)徙誌,標誌著穆罕默德事業的重大轉機。在麥加,他不過是一個平民,在麥地那,他成了一個社會集團的領袖;在麥加,他隻是宣傳伊斯蘭教,在麥地那,他能將伊斯蘭教的主張付諸實行。憑借宗教信仰之力,穆罕默德迅速樹立了他的世俗政治權威。他把從麥加來的追隨者一一遷士,以及麥地那本地的擁護者一一輔士組織起來,建立了一個穆斯林公社“烏馬”,並為之製定了《麥地那憲章》:穆斯林皆兄弟,禁止互相仇殺;穆罕默德是各種糾紛的仲裁者;穆斯林一致對外,進行聖戰,保衛伊斯蘭教;猶太人享有宗教自由。這樣,憲章就確立了兩條原則:一、以宗教信仰代替部落血緣關係,管理人們事務的統一力量是信仰而不是部落;二、伊斯蘭教不僅是宗教權威,而且是世俗權威,教權也是政權。這兩條原則的確立,實際上意味著麥地那的阿拉伯人的部落社會,變成了政教合一的阿拉伯人國家的雛形。

穆罕默德本來是想爭取麥地那猶太人改宗,但他對《舊約聖經》的理解遠不如猶太人的拉比(猶太教神職人員),他的宗教啟示遭到拉比們的嘲弄。所以後來穆罕默德下令把猶太人趕出麥地那,分其財產,並把聚禮日由星期六改為星期五,把朝拜方向由耶路撒冷改為麥加,規定了祈禱、齋戒等各種儀式,形成了更具阿拉伯民族色彩的伊斯蘭教的主要內容。

阿拉伯人好激動,易急躁,厭惡紀律,不願聽命令,但願意接受勸告,伊斯蘭教在心理上使他們提高了自信心,增強了自製力;同時,伊斯蘭教還發出了“聖戰”的號召,它對戰鬥者許以戰利品,對戰亡者許以有許多物質享受的天堂。這樣,它既彌補了阿拉伯人的不足,又符合了阿拉伯人的習慣,從而把阿拉伯人團結在伊斯蘭的旗幟下。壕溝之戰的勝利,被認為是真主保佑的結果,使貝杜因部落紛紛皈依伊斯蘭教,連麥加的古萊西貴族也認為不能消滅穆罕默德及其新教勢力。

阿拉伯國家的形成,是以教立國的結果。伊斯蘭教為阿拉伯國家的產生提供了思想武器,為阿拉伯國家的建立提供了組織形式。可以說,沒有伊斯蘭教,就沒有阿拉伯國家。

二、四大哈裏發與初期對外擴張

穆罕默德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他自己也沒有子嗣,他死後各派勢力不斷爭奪,故四大哈裏發都是推選產生。四大哈裏發意思是“四個正統的哈裏發”,他們都出自古萊西部落。哈裏發是“先知”的代理人或繼承人,是集宗教、行政、軍事於一身的國家首腦。

艾卜·伯克爾在位時期,派軍隊進攻敘利亞,以奪取伊斯蘭聖地之一的耶路撒冷,但他當時的主要任務是鎮壓穆罕默德死後半島各部落的叛亂。第二任哈裏發歐麥爾在位時期阿拉伯人開始大規模擴張。635年9月,經過半年圍困,大馬士革投降。636年8月,“安拉之劍”大將哈立德在約旦河支流雅穆克河畔與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派遣的軍隊決戰,結果拜軍大敗,統帥戰死。到640年,包括凱撒裏亞、耶路撒冷,整個敘利亞從南到北全被征服。

雅穆克戰役後,歐麥爾派遣賽耳德率軍開赴伊拉克前線。637年5月,在卡迪西亞與波斯軍會戰,阿拉伯軍隊大勝。6月,賽耳德勝利進入波斯首都泰西封,波斯皇帝已棄城而逃。643年,波斯皇帝在北方最後的避難所伊斯法罕陷落,皇帝逃奔波斯東部呼羅珊。

在進攻波斯同時,阿拉伯名將阿穆爾率大軍640年攻入埃及。由於得到當地土著科普特人的支持,在阿拉伯人攻克幾座城市後,拜占庭駐埃及總督納貢求和。642年拜占庭軍隊撤出亞曆山大裏亞港,阿拉伯人占領全埃及。

經過短短的十年,阿拉伯人就占領了巴勒斯坦、敘利亞、埃及、伊拉克和伊朗的大部分。這時,被征服地的居民,仍接受原拜占庭和波斯官吏的統治,仍保留原來的生活方式和原信仰,但須按條約交納貢稅。這些貢稅和沒收的原皇室土地,作為公產,用來支付軍費、行政費和阿拉伯穆斯林的年俸。歐麥爾時期曾對阿拉伯人進行調查登記,以確定領取年俸的名次等級。第一名是先知的遺孀阿以涉(伯克爾的女兒),以下是遷士和輔士,直至普通百姓、婦女兒童,都按等級資曆而獲得一份年金。動產和俘虜則作為戰利品,五分之一歸國有,其餘五分之四分配給全體戰士。但土地不能分配,以免分心,影響戰鬥力。這實際上是一種軍事共產主義製度。全體阿拉伯成年男子都是戰士,按部落氏族關係編成部隊,駐紮在遠離城市的兵營。後來這些兵營都發展成繁榮的都市,如埃及的開羅,伊拉克的庫法、巴士拉。

644年底,歐麥爾遇刺身亡,倭馬亞家族的奧斯曼被推選為哈裏發。奧斯曼雖是穆罕默德的早期信徒,但其家族卻原是麥加古萊西部落最有權勢的家族,曾是穆罕默德的政敵。奧斯曼本人優柔寡斷,懦弱無能,許多重要官職,都用其族人擔任,結果引起不滿。656年6月,一些受黨派鬥爭利用的阿拉伯戰士,包括第一任哈裏發艾卜·伯克爾的兒子回到麥地那,殺死了八十歲的奧斯曼。於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裏被推選為第四任哈裏發。

然而,以敘利亞總督穆阿維亞為首的倭馬亞貴族在大馬士革的清真寺裏展出了奧斯曼的血衣,提出阿裏不配當哈裏發。讚同的還有先知的妻子阿以涉,因為阿裏曾對她不敬。於是兩軍對壘,當阿裏的隊伍快要打勝時,好幾部《古蘭經》拴在對方的長矛上,高高舉在空中,意思是不要用武力而要用《古蘭經》來決定。直率的阿裏同意把問題交付公斷一一阿裏的無能就在於此,他缺少哈裏發應有的氣質。結果引起雙重後果:一是擁護阿裏的這一派分裂,出現哈瓦利及派(意為“出走”),他們認為除真主的調解外,絕無調解。哈瓦利及派遭到阿裏的鎮壓。二是公斷的結果不利於阿裏,阿裏又拒絕退位,但其權威已落地。661年,阿裏被哈瓦利及派刺殺。

三、倭馬亞王朝的建立及其擴張

661年敘利亞總督穆阿維亞稱哈裏發,從此哈裏發世襲,是為倭馬亞王朝(661~750年),首都大馬士革,中國史書稱“白衣大食”。

⒈阿拉伯人繼續擴張

在東方,阿拉伯軍隊繼續追擊波斯王室,進軍波斯東部呼羅珊。651年波斯末代皇帝及少數侍從在木鹿被一圖財害命的磨坊主所殺,曆經1200多年的撒珊波斯滅亡。八世紀初阿拉伯呼羅珊總督率軍越過阿姆河(這是波斯語和突厥語的傳統分界線),進入土耳其斯坦,705年攻占吐火利斯坦(阿富汗),706~709年征服布哈拉,710~712年征服撒馬爾汗及花剌子摸,713~715年越過錫爾河,進入費爾幹納,與唐代中國對壘。751年,阿拉伯軍隊與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軍隊在怛羅斯河穀(今吉爾吉斯的塔拉斯)大戰,唐軍戰敗。中亞原是信仰佛教的地區,此後,這裏逐漸改信伊斯蘭教。由於中亞的伊斯蘭化,中國與中亞之間傳統的、以佛教為主的文化聯係被破壞了,中國變得更為內向。與此同時,阿拉伯軍隊在八世紀初還征服了印度的信德和旁遮普地區,印度邊疆的省區,從此永遠伊斯蘭化了。

在西方,埃及總督阿穆爾派軍進攻現在的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等地,698年把拜占庭人從迦太基和其他沿海城市驅逐,然後回頭對付當地半開化的柏柏爾人。柏柏爾人大多信奉基督教,但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們的宗教便伊斯蘭化,語言也阿拉伯化了。708年任命穆薩為非洲總督,標誌著北非被阿拉伯人占領。

710年七月,一支由柏柏爾人組成的500人的隊伍悄悄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西班牙。第二年,7000人的柏柏爾穆斯林大軍在其將領塔立格的統帥下,打敗了擁有25000軍隊的西哥特國王羅得裏克,羅德裏克戰後竟不知所終。不知是不放心還是嫉妒自己的部下取得的這種驚人的勝利,非洲總督穆薩又親率萬名阿拉伯軍隊在712年衝進了西班牙。前後僅僅七年,整個半島便被征服,哈裏發又要派一名西班牙總督了。此後阿拉伯人又越過比利牛斯山,侵入法蘭克王國。732年普瓦提埃戰役阿拉伯軍隊敗於查理·馬特指揮的法蘭克軍,從此他們不再向歐洲內地深入,但仍攻占了法國和意大利的一些沿海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