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32年到750年,不過一百多年,阿拉伯從一個遊牧人組成的小邦,發展成一個東到中國邊境、西到西班牙的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其擴張速度之快和疆域之廣,都是世界曆史上少見的。阿拉伯人對外擴張的原因,一是宗教熱情,二是貪婪之心。聖戰的旗幟,既使阿拉伯人充滿了宗教熱情,也誘發了他們的貪婪之心。其中,經濟因素是最主要、最深刻的原因。為了新月地帶的城市和尼羅河穀的沃野而拋棄荒涼沙漠的困苦生活,阿拉伯人自然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當時的一個阿拉伯詩人就寫到:
“你拋棄自己的故鄉,不是為了尋找天堂。卻是那麵包和椰棗,把你吸引到了遠方。
當腐朽的拜占庭和波斯帝國不斷潰敗的時候,當阿拉伯貴族及普通士兵都獲得大量戰利品的時候,這種擴張就越發不可遏止了,隻有他們自己的腐敗才能停止他們擴張的步伐。
⒉倭馬亞王朝時期的社會政治狀況
由於宗教和民族的差異,在阿拉伯國家形成了不同的社會等級。
最高的等級是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從先知家庭、曆任哈裏發家族、重要的遷士和輔士家族、各地總督等貴族直到一般阿拉伯人。貴族依權勢占有巨大地產、財富及奴隸,一般阿拉伯人多攜家屬住在各地兵營,以戰爭為業,靠擄掠和瓜分戰利品維生。
第二個等級是改宗伊斯蘭教的非阿拉伯血統的穆斯林,多為敘利亞人和伊朗人,文明程度較高,阿拉伯人稱他們為“麥瓦利”。麥瓦利免繳人頭稅,但要繳納土地稅等賦稅,當兵隻能當步兵。
第三個等級是未信伊斯蘭教的當地居民,多為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他們被稱迪米人。迪米人要繳納人頭稅和土地稅等各種賦稅,不能任公職。
處於阿拉伯社會最低層的是奴隸。在阿拉伯半島時已有奴隸,長期的征服戰爭使其獲得大量戰俘奴隸。貴族擁有1000奴隸是平常之事,一般士兵也可分得不少戰俘奴隸。在阿拉伯奴隸買賣繁榮,奴隸多充當家奴、姬妾、歌女,而不大用於生產勞動。
倭馬亞王朝主要依靠敘利亞的阿拉伯貴族統治。這時全國分五個行省,各省設總督,掌握當地軍、政、司法、稅收大權,後又設獨立稅收部門,直接歸中央領導。由於阿拉伯人大都不識字,所以起初官吏大量留用原拜占庭及波斯官吏。官方文字在敘利亞等地是希臘文,在伊拉克等地是古波斯文,直到哈裏發阿卜杜勒·麥立克(685~705年)時,方改用阿拉伯文。這時也開始鑄造帝國自己的貨幣第納爾(金幣)和第爾汗(銀幣)。
⒊教派鬥爭與倭馬亞王朝的滅亡
阿裏死後,他的兒子哈桑被穆阿維亞重金收買,退隱於麥地那享樂,669年死去。阿裏的另一個兒子侯賽因680年因還想上台被殺,侯賽因被害的回曆正月十日從此作為十葉派的正式建立日。伊斯蘭教的多數派是遜尼派,也是正統派,現占全部穆斯林的85%,承認四大哈裏發及其以後的哈裏發。我國的穆斯林也屬遜尼派。最大的少數派就是十葉派,伊朗人的大部,伊拉克人的一半都是十葉派。四大哈裏發中十葉派隻承認阿裏,認為穆罕默德之後的繼承次序應是阿裏,及其阿裏與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的後代,而且認為這是穆罕默德的意思。十葉派的最大特點是設伊瑪目一職,伊瑪目是受神靈指引的一貫正確的宗教領袖。阿裏是第一代伊瑪目,其後還有11代,第12代伊瑪目在872年隱遁,到現在已隱遁了一千多年。真主要他隱遁多久就多久,到時候會回來領導一完美社會。
七世紀末八世紀初,十葉派在伊拉克起事,帝國東部各地紛紛響應,哈裏發新派的伊拉克總督經過多年鎮壓,據說20年間屠殺了12萬人,才把這次起事平定。
但在這時,在東方的呼羅珊又出現了一個阿拔斯派。他們是先知穆罕默德叔父阿拔斯的後裔,強調哈希姆家族對哈裏發職位有繼承權。阿裏也屬哈希姆家族,故阿拔斯派聯合十葉派反對倭馬亞王朝。阿拔斯派的宣傳在呼羅珊得到熱烈響應,這裏的麥瓦利因遭受民族歧視早已心懷不滿,於是呼羅珊人也加入了反對倭馬亞王朝的聯盟。
747年6月,經過長期策劃的起義爆發了,一個波斯釋奴艾卜·穆斯林舉起阿拔斯派的黑旗,率領農民攻占省會木鹿。749年伊拉克的首府庫法陷落,艾卜勒·阿拔斯被擁戴為哈裏發。倭馬亞人的白旗在阿拔斯人的黑旗進逼下節節敗退,750年1月兩軍會戰於底格裏斯河支流大薩卜河邊,士氣不振的白軍大敗。接著,大馬士革被攻下,逃到埃及的哈裏發也被捕殺,倭馬亞王朝滅亡。
四、阿拔斯王朝統治
阿拔斯王朝以伊拉克為中心,中國史書稱之為黑衣大食。曼蘇爾(754~775年)在位時在底格裏斯河岸營建新都巴格達,花費400多萬第納爾,用十萬人曆時四年建成。762年遷都於此。
阿拔斯王朝受東方波斯政治文化傳統影響較大,國家愈益發展成為專製主義的集權統治。倭馬亞王朝時期哈裏發的權力完全依靠阿拉伯各部落的支持,而阿拔斯的哈裏發自稱他的權力是直接受自真主安拉,實際上依靠他自己豢養的官僚。這時,新的官僚階級已取代了過去的阿拉伯貴族階級,且官僚的主要來源也已是波斯人、埃及人等麥瓦利。政府的機構從形式到靈魂都波斯化了。哈裏發獨攬政、教、軍等大權,而由維齊,即宰相處理政府日常事務,統帥各部。重要的部有樞密院、財政部、驛傳部等。樞密院掌管公文、敕令的起草和發布。財政部負責征收稅款和開支,並在各省設有財政官,保證以一定數目解交中央。驛傳部傳送公文和私人信件,並運送官吏、軍隊及其給養,還兼秘密警察,監督各省官吏。
地方上全國分24個行省,各省設總督,稱埃米爾。總督由哈裏發任命,掌握全省軍政大權,但已無權管理財政。
阿拔斯王朝時已不依賴阿拉伯部落組成的軍隊,軍隊中的阿拉伯人逐漸減少,他們被領取軍餉的、由呼羅珊人組成的近衛軍所取代。九世紀中期中亞的突厥奴隸(馬木路克)又在近衛軍占主要地位,導致日後近衛軍操縱哈裏發。九世紀中期已停發阿拉伯人的年俸,阿拉伯戰士的軍事共產主義已經一去不複返了。這時,原隻指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人的概念,其範圍也已大大擴大,包括了操阿拉伯語、信仰伊斯蘭教的許多民族。
八世紀中期到九世紀中期,是阿拉伯帝國經濟最為繁榮的時期,而尤以哈倫·拉希德(786~809年)時期為甚,被稱為“哈倫·拉希德盛世”首都巴格達是一座圓形城市,人口最多時達150萬,比唐代長安還大。哈裏發拉希德微服夜巡,構成《一千零一夜》的傳奇佳話。
因帝國多屬幹旱地區,哈裏發政府一般都重視灌溉,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阿拔斯王朝時有幾大穀倉: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大馬士革,呼羅珊以及河中地區(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
阿拉伯帝國的商業活動範圍極其廣泛,穆斯林商人活躍於亞歐非三大洲。往東方,一走海路,一走陸路。陸路走中亞,到印度和中國,即絲綢之路;海路從紅海或波斯灣港口出發到印度、東南亞以及中國的廣州。一些阿拉伯商人從八世紀以來就在中國定居下來,唐末黃巢起義時攻占廣州,據說殺穆斯林、猶太教徒和基督徒達12萬人。往北方,阿拉伯商人不但經黑海、裏海與古羅斯貿易,而且經羅斯與波羅的海沿岸通商。在瑞典就發現有阿拉伯帝國時的幾萬個貨幣。阿拉伯商人還從非洲輸入黃金和黑奴,與西歐的貿易則主要是通過猶太人進行。這些猶太人會說各種語言,陸上來海上去。從東到西,又從西到東。大規模的商業活動,導致阿拉伯銀行事業的發展,巴格達銀行在各城市都設分行,經營銀行業的多為基督徒和猶太教徒。一般來說,阿拉伯的商業具有中介貿易的特點,這種中介貿易不但遠比同時期的西歐,即使比同時期中國都更為發達。
五、阿拉伯帝國的分裂和衰亡
⒈人民起義
阿拔斯王朝統治時期,帝國內的教派鬥爭、人民起義、統治階級內部鬥爭從未間斷。教派鬥爭不但反映在統治階級內部,而且在人民起義中也表現出來。776~783年在河中地區爆發了穆康那起義,起義領導者哈希姆自稱是神的化身,臉上有神光,人不能仰視,經常用綠布蒙麵,穆康那即蒙麵人。816~837年巴貝克在阿塞拜疆和伊朗西部領導胡拉米派教徒起義,此教派受波斯瑣羅亞斯德教(祆教)影響。869~883年在兩河流域入海口巴士拉地區爆發黑奴起義,這些黑奴從東非輸入而來,屬國有奴隸。起義領導人是哈瓦利及派穆斯林,自稱是阿裏的後代。這些起義自然都給予阿拔斯王朝以沉重打擊。
⒉帝國分裂
阿拉伯帝國內部存在著民族、地理條件和文化上的巨大差異,即使伊斯蘭教與阿拉伯語也難以彌合,龐大的帝國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
750年,當阿拔斯人追殺倭馬亞家族成員時,一個漏網王子阿卜杜勒·拉赫曼逃到西班牙。他得到了駐守西班牙的倭馬亞王朝舊部的支持,於756年建立起統治,是為後倭馬亞王朝(756~1492年),都科爾多瓦。王朝首腦最初隻稱埃米爾,到929年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912~961年)時方自稱哈裏發。這時巴格達的哈裏發政權已告衰微,而科爾多瓦的哈裏發政權卻盛極一時。十世紀的西班牙是歐洲最富庶的地區,首都科爾多瓦居民有50萬,與君士坦丁堡、巴格達同為亞歐大陸西部三大文化經濟中心,對西歐文化發展產生重大影響。11世紀時西班牙倭馬亞王朝衰落,分裂為20多個小王國。此時基督教在西班牙掀起收複失地運動,但在這裏阿拉伯文化對西歐的傳播仍在繼續。
在北非,788年摩洛哥,800年突尼斯,868年埃及和敘利亞都分別脫離阿拔斯王朝的控製。進入十世紀以後,又形成了一個以埃及開羅為中心的、十葉派的法蒂瑪王朝(909~1171年),其勢力包括整個北非、敘利亞和阿拉伯半島。法蒂瑪王朝之後是埃及史上的阿尤布王朝(1171~1250年),其創始人薩拉丁(1171~1192年)改宗遜尼派,曾抗擊過十字軍。再以後是突厥人的馬木路克王朝(1250~1517年),也叫奴隸王朝,這個王朝王位世襲的不多,大都是篡權上台。它占領著埃及和敘利亞,控製著聖城麥加,曾阻止了蒙古人的西進,1517年亡於奧斯曼帝國。
另外,北非的阿拉伯人從827年開始征服拜占庭統治下的西西裏島,至902年完全占領。此後西西裏島在阿拉伯人統治下近190年,十世紀末,僅首府巴勒莫就有清真寺300餘座。有意思的是,在1091年諾曼人統治該島後,阿拉伯文化更加繁榮,西西裏進入了一種奇特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文化混合時期。阿拉伯人的行政體係被保留,穆斯林的高級官吏被留用,諾曼人的步兵也大都是穆斯林。在以後的一百多年中,西西裏的商業大半是在穆斯林商人手裏,巴勒莫的基督教婦女還在穿著穆斯林婦女的服裝,許多阿拉伯文的著作被翻譯並傳入西歐,西西裏成為向西方傳播先進東方文化的橋頭堡。
九世紀開始,阿拔斯王朝的國家迅速瓦解。如果說帝國西部獨立的王朝還大都屬於阿拉伯血統,帝國東部的王朝則都是波斯人或突厥人所建。波斯、呼羅珊、亞美尼亞、河中地區建立的這些王朝互相攻伐兼並,根本不聽哈裏發節製。這時,哈裏發僅保存了對巴格達和伊拉克的直接控製,對帝國的其他省區,隻滿足於名義上承認他的宗主權和不定期地交納貢稅。
⒊帝國的滅亡
九世紀中期以後,阿拔斯王朝的哈裏發已開始受其突厥近衛軍的控製。945年,波斯人艾哈邁德攻入巴格達,他被哈裏發封為大元帥。但艾哈邁德實際上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一一白益王朝(945~1055年)。原來在各方麵都有絕對權力的哈裏發,隻保留了他的宗教職能,並且被隨意廢立。新王朝的首都在波斯的設拉子,伊拉克是作為一個省區。巴格達不再是穆斯林世界的中心,因為不僅設拉子,還有科爾多瓦和開羅與其並立。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來到巴格達,建塞爾柱王朝(1055~1194年)。哈裏發比以前更象傀儡,他隻是裝扮成國家元首。塞爾柱王朝1194年又被來自花剌子模的另一支突厥人消滅。不久,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1258年攻下巴格達,殺哈裏發,阿拔斯王朝最後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