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看出,間諜這個職業有多麼危險,尤其是被派到對方去的間諜,現在多稱之為臥底,就是玩命。有的時候,自己被當作死間,最初並無什麼征兆,在懵懵懂懂間,就成為雙方互鬥的犧牲品。有的時候,間諜在去臥底的時候,就知曉自己最終的命運,知道一旦身份暴露一定會被敵方所殺,即使沒有刻意地傳遞假情報,結局也不會好到哪裏去。
所以,能主動將自己作為死間而參與用間活動的人,必然是有堅定的信念之人,才能有勇氣將自己置於危險之境地。這些人身負雙重身份,戴著麵具生活,掩飾著自己的真實身份,帶著崇高的使命壯烈犧牲,是值得敬佩的。
死間也未必是一定要派到敵方陣營中去的。有些情況下,死間就是己方做樣子給敵方看的一招棋。用通俗點的話來說,就像作秀,殺了個人,示意對方,好讓對方放鬆對己方的戒心。所以說,古代兵書所說的“間”,在間諜身份上,要比我們今天理解的“間諜”的範圍要大得多。今天的間諜基本上是職業人員,而古代的“間”是隨機生成的,在不同場合下,軍隊中的官員,包括他們的家人,甚至還包括一些無直接相幹的人員,隻要為“間術”所用,都可以稱之為“間”。
楚漢戰爭時,酈食其就被當作死間,結果嘛,自然死了。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劉邦為了滅掉齊國,在做好攻擊準備的同時,又派遣酈食其去說服齊王,並約好了與韓信一起攻齊。兩路人馬都太強了。齊王被酈食其說動,於是收兵回營,準備要歸降漢王朝。韓信這時也打算停止進軍。可謀士蒯通卻不這麼認為,他勸韓信道:雖然漢王派酈食其勸降了齊國,但是我們並沒有收到停止進攻的命令啊。於是韓信繼續進軍,當他的大軍渡過黃河時,酈食其正在和齊王開懷暢飲。
齊王聽說韓信大舉進攻,真是火冒三丈,認為是酈食其出賣了他,讓他上當受騙,心裏麵怎麼能咽下這口氣,就把酈食其以“烹”的極刑處死了。酈食其做了冤死鬼,韓信則兵臨臨淄城下,大獲全勝。
酈食其雖是使者,但從軍事上看,實際是劉邦派去麻痹齊王的間諜。也有的研究者認為是韓信嫉妒酈食其的功勞,故意借刀殺人。由此事可以看出,酈食其狠,韓信更狠,最狠的則是劉邦。他就是用死間以麻痹齊王,保證韓信足以取勝。因而,酈食其死不是出乎意料,而是在預料之中,隻是劉邦不動聲色罷了。
在應用反間計時,我們可以讓敵方的間諜生亦可生,死亦可死。《間書》又補充說:
敵間來,聞我誑事,以持歸,然皆非所圖也。二間皆不能知幽隱深密,故曰死間也。
敵方間諜來己方刺探情報,被我們故意蒙騙後,帶著一些假情報回去彙報,然而這些情報並非己方的真實意圖,那自然對敵方有害無利,至少也會耽誤他們的時間去調查,或者折騰得參謀部的人員不得安生。這時候,即使對方內部有己方的人員,他其實也不知道何為真、何為假,兩間都不了解己方軍事的最高機密,在這種情況下,兩方間諜都可以歸之為死間。
檀道濟率領宋軍討伐北魏,在進軍至曆城的時候,遭到了魏軍輕騎兵的攔截,焚燒了宋軍的糧草。宋軍要做的,隻能是退軍了。
北伐,就是在敵占區作戰,勝能進,敗難退。更何況力疲糧絕?
檀道濟知道軍糧已盡,活著回去就是勝利。可惜,屋漏又遇連陰雨,有一名士卒逃跑投降了魏軍,把宋軍的情況都告訴了魏軍。於是魏軍緊追不舍。而檀道濟這邊的將士們已經人心惶惶了。
檀道濟此時隻能用計。到了晚上,他讓糧草官清點糧食數量,用沙子冒充軍糧,在稱量的時候故意高喊數字,以示存量充足。最後,隻將剩餘的一點米蓋在沙子上。檀道濟放出如此的迷霧彈,讓魏軍間諜遠遠看到,好眼見為實,以為檀道濟軍糧綽綽有餘,而那個投降士卒報告的是假情況。
果然,魏軍以為敢情投降的是個間諜啊,差點上了他的當,立刻將之斬首示眾。檀道濟巧用計謀,在己方形勢已經很危險的情況下,巧妙利用了魏軍先入為主對投降士卒的信任,不失時機地實施反間計,將投降士卒用為“死間”,既除掉了叛徒,又解除了危險,贏得了時間,化被動局麵為主動局麵,除以上三種,還有一種死間,就是故意讓間諜死。蕭世誠《孫子》注中專門論述道:所獲敵人及己叛亡軍士,有重罪係者,故為貸免,相敕勿泄,佯不秘密,令敵間竊聞之。吾因縱之使亡,亡必歸,敵必信焉。往必死,故曰死間。
當己方俘虜了敵方的將士或者叛逃、包括身犯重罪的人,可以先赦免他們,留他們性命,嚴厲警告他們不能泄露己方的情況。但在表麵上又裝作不怎麼在乎的樣子,有意在他們麵前談論“機密”之事,其實一切都是虛假的。之後按照約定,放他們走。這些人必定會逃往敵方,將他們所見所聞一五一十地告訴給敵軍將領已正是通過了這些人的口傳,輕而易舉地找到了以虛為實、欺詐迷惑且影響對方製定戰術的渠道。
而當敵方發現了這其中的圈套時,為時已晚,惱羞之怒下,這些人難免一死。這聽起來好像很陰險,從己方角度看,他們本來就是“死人”,不過在臨死之前又被借用下性命罷了,一舉兩得,讓他們多活幾天,對己方有利而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