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是個好東西,學了權謀、明了形勢、曉了博弈、懂了組織,可不可以在現實生活中用?
要看具體情況。兵法是大智慧,是從根本上去解決戰略戰術問題,有助於我們開闊視野、理清思路、縱觀天下,因而從定國安邦、治國理民的角度來看,懂得其中的思維邏輯、理論方法,去指導自己的實踐,去觀察世界、地區和國家,乃至一事、一地、一時的局勢,有助於我們做出合理的判斷,去預知諸多事情的結局,因而大有裨益。
兵法是博弈論,是按照“終結者”的思路去解決問題,是競爭環境下的韜略,是對“敵”的策略。因而在和平環境下,在普通人的生活中,這些手段的使用,是要慎之又慎的。比如在友情、親情、感情的處理上,兵法用得多,恐怕是很悲哀的事。
從這個意義上說,兵法不是教人狡詐、陰險、冷酷,而是充滿溫情,講究修養,注重德行,沒有這些優秀的品質作為基點,兵法中的策略和手段,便失去了旨歸,變成不擇手段的巧取豪奪,沒有禮義廉恥的殘殺,用到最後,隻能白白傷了自己,賠上了身家性命。
中國文化有很多學說,儒家的、道家的、法家的、陰陽家的、兵家的等等,都是從不同側麵闡釋了生活的意義和人的活法,既能夠仁厚誠實,不離不棄去堅持;又要能適時清靜無為,逍遙自在去生活;也能夠運用法度,循名責實去管理;還能體察天地變化之道,適時保養身體;更能懂點權謀韜略,不至於關鍵時期迷失自我。
這些學說是知識,需要我們由表及裏去體悟,通過深層閱讀,逐漸洞悉其根本,了解彼此之間的差異,各自的優長,知道其學說的疆界如何。
這些學說是能力,讀書有三樂:知之,用之,化之。學會了知識不能用,那是書呆子;將知識融會貫通,變成觀察世界、理解世界的視角和策略,服務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做到身心合一,性命雙修,慎思、明辨、篤行三者彙通,那書便不是白讀,曆代積累的經驗才會化成切身的修養和睿智。
所以說,要把知識變成自己的一部分,不要把自己變成知識的一部分。兵書的權謀韜略隻是外王之道,而儒家、道家、佛家的修身、養性、煉心之學,則是內聖之道。沒有內聖,外王偶然可成,然不能恒久,必然毀於一旦。
陸賈曾告誡劉邦:馬上得天下,豈能馬上治天下?即便是商湯、周武,也是逆取而順守。劉邦便讓陸賈論秦之得失,開啟了漢朝先行黃老、又崇儒術的治國策略,也總結出中國武攻文守、攻守異術的曆史經驗。
兵法,是逆取,是武攻。對國家而言,單靠權謀、博弈是不能收拾人心的,軍事的組織機製可以應急,卻不能長期保持安定。治國之道,文武兩途,定天下以武,守江山以文,千古興衰,此為樞機。
對個人而言,學點兵法,不是為了在日常生活中耍些小聰明,而是要拓展視野、開闊思路,能夠洞察時勢,明晰世道,知道進退,分清優劣,預知成敗,少一些無望的奢望,多一些高明的判斷,輔之以良好的品行、修養,成就一些於己於人於民皆有利的事。
兵法的內容很多,除了權謀、形勢、博弈、用間、組織、管理之外,還有國防、律令、訓練、營寨、陣法、技巧、勤務等值得總結,很有意思,也很有教益,限於時間和篇幅,不能一一寫出。假我數年,慢慢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