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後,實行了分封製。
所謂分封製,就是天子將土地分給王室子弟、功臣等,所封之地稱為“諸侯國”,諸侯國無條件要服從天子,幫助天子鎮守土地,交納貢賦。
這在交通落後的古代,確實是個很好的辦法,為天子分擔了統治壓力。
周武王一共分封了71個諸侯國。
為什麼要分封這麼多諸侯國呢?
一是,諸侯國越多,代表勢力越小,就越難對抗中央;
二是,諸侯國越多,說明地盤越小,就越方便管理。
這些分封的諸侯國之中,除了血緣關係和功臣的分封能夠成為大國,其餘的分封,都是小國。
其中,他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然後在殷的周邊,設邶、墉、衛三國,封給霍叔、管叔、蔡叔,讓他們監視武庚。
此舉不過想明告天下,滅紂是吊民伐罪,並無滅殷絕祀之意,以安撫東方的殷人,分封的邶、墉、衛三國,起監督作用,所以,這三個國家,始終成為不了大國。
周武王又把焦、祝、薊、陳、杞這些封國,封給有功德於民的古代帝王的後裔,比如五帝的後代,以表示周天子對五帝的敬崇,用來收買民心。
這些國家,也注定成為不了大國。
能夠成為大國的,是他血緣關係和功臣的分封。
真正的大國,隻有四個,那就是晉、楚、齊、秦。
這個晉國,是周武王兒子叔虞的封地。
這個叔虞,就是薑太公女兒生的兒子,這樣的身份,當然是封最大的土地了。
晉國,也就成為諸侯國裏最大國土的諸侯國。
楚國,是功臣關係受封。
鬻熊是羋姓部落酋長,他率部追隨周文王,被封為火師。之後,他的兒子熊麗、熊狂仍事周文、武王。不過,還沒有封侯。
到了第三代熊繹時,周成王“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姓,居丹陽”。
這時候,才有了楚國。
齊國則是薑太公的封地。
薑太公作為功臣,又是周武王的嶽父,封地自然就大了。同時,位置極好,靠近海邊,煮鹽墾田,富得流油。
秦國的分封是比較晚的。
周孝王六年(公元前905年),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治都於秦邑,號曰“秦嬴”。
誰也沒想到,沒有占有地理優勢,同時又麵臨犬戎威脅的秦國,後來竟然成為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不過,早期的諸侯國,在周天子那裏,都不成氣候,也構不成威脅,史書對於早期的諸侯國記載,也比較簡略,往往就是一個君主的名字而已。
所以,我們的重點,還是講西周的統治。
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後,第二年就病重了。
他彌留之際,擔心自己的兒子姬誦年紀尚幼,不足以擔起管理天下的重任,便把輔政的大事全部委托給了姬旦,也就是周公。
姬誦,也就是周成王。
此時的周天下,還是存在許多隱患的,其中最大的隱患就是立足未穩,諸侯要叛亂。
當然,其中最有可能叛亂的,就是商帝辛的兒子武庚。
因為他時刻想著恢複商朝的統治。
周武王一死,姬誦這個小天子繼位,權力掌握在周公的手裏,這就給他找到了借口了。
他聯合了監督他的管叔和蔡叔、霍叔,以及臣服商朝的一些小國,然後,一起作亂!
武庚以為他很有勝算,不然,他就不會作亂了。
他的第一個勝算是,天子幼小,沒有能力;
第二個勝算是周公掌政,人心不服;
第三個勝算是,他是紂王之子,天下人心尚有商朝。
有這個三個勝算,再加上管叔和蔡叔、霍叔,以及其它諸侯國的勢力,大有和周朝扳手腕的力量。
算盤每個人都會打,問題是,你的算盤要打得過人家才行。
按照當時形勢,武庚根本沒有能力對抗周朝。
因為,他的勢力並不強大。
邶、墉、衛三國,都是小國;至於擁護武庚的,徐、奄、薄姑、熊、盈等國,甚至不能說是諸侯國,而是部落而已。
就這些力量,並不足以對抗周朝。
周朝推翻商朝,可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武庚想憑他這一代人,就幹掉周朝,實在是異想天開。
他除非聯合得到當時最大的諸侯國-----齊國。
此時的薑太公雖然年老,但不糊塗,自然不會跟武庚作亂。
我們且來一一攻破他的優勢:
第一個,天子年幼,沒有能力。問題是,掌權的不是天子,而是周公,周公有能力就行了,不用天子有能力,所以,第一條,也就不成為優勢;
第二個,周公掌權,人心不服。不服的,其實就是霍叔、管叔、蔡叔他們三人而已。他們三人,原本地位和周公差不多,如今周公攝政,地位在他們之上,自然不服了。他們不服,不帶代表天下人不服。所以,第二條優勢,也不成為優勢;